13.《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王维《使至塞上》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学生
【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文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内容,做到正确、流畅地朗读。但是,学生对于诗歌这类文学作品的掌握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对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不佳;未能做到知人论世,把握不准诗歌内涵与作者情感。
【课标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提出以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读准字音、把握韵律,做到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借助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视频、绘画及诵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通过诵读诗歌、品析意象、阐述意境、分析诗意,深入把握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之美,培育热爱祖国古典诗词的情感;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祖国山川风物之美。
【教学重点】本诗颔联和颈联中的意象使用,颈联中的诗画结合分析。
【教学难点】诗歌的内涵分析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具使用】PPT、视频、画图纸笔
【教学过程】
知人论世,把握诗情
1.聆听歌曲:《使至塞上》演唱版
2.作者介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只有走进诗人,了解其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内涵、诗人情感。这位诗人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并且还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苏轼曾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谁呢?
他就是王维。王维,字摩诘,一提到他,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山水田园诗,不错,他的确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我们曾在七年级学习过王维的《竹里馆》,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回顾一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配乐诵读】这首诗确有一种宁静之美啊!
王维擅长写作山水田园诗,但他也留下过不少边塞诗作,比如今天要学的《使至塞上》。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发生了这样的两件事对王维影响较大。首先,我们来看《旧唐书·本纪第九》中的记载:“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人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zī),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意思就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众将士战胜了吐蕃。边关将士战胜了敌人,需要有人前去慰问,派谁去呢?
同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挤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张九龄曾经举荐过王维为右拾遗,二人关系较好。
这时候,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从繁华热闹的长安去到偏远荒凉的凉州,其实是被排挤出了朝廷。在赴边途中,王维写下了这首《使至塞上》。
二、诵读诗歌,感知韵味
1.聆听诵读:撒贝宁老师诵读《使至塞上》
2.师生齐诵:【配乐朗诵】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抓住主线,探究诗意
1.出使所图、所至:“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的标题是《使至塞上》,也就是出使到边塞的意思。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咱们也知道这首诗肯定围绕着“出使”来写的。那么首联讲了出使的什么内容呢?
单车指的是一辆车,说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到达了辽远的边塞地区。
首联平铺直叙,“问边”交代出使的目的,“居延”交代出使的地点,应该注意的是,“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因此要把“过”翻译为“到达”。
这两句诗概括了出使所图、所至。
2.出使所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同学们要注意,颔联用到了两个意象:“征蓬”和“归雁”。这两个意象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研究。蓬草纷飞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应该是漂泊无依的。这是诗人自比,轻车简从的他行进在出使边塞的途中也是漂泊无依的。北飞的大雁自由翱翔、回归故乡,而诗人却身不由己、遭受排挤、去国离乡。这里的“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这两句写了诗人出使时的感受。
同学们再想想,蓬草纷飞和鸿雁北归是在什么季节发生的?一个是秋天,一个是春天吧。春天天气暖和了鸿雁就要飞回自己的故乡。时节都不同的意象放在一起合适吗?
袁行霈先生在《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这样说:“‘征蓬’和‘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漂泊在外的悲壮情怀。”
出使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1诗评导入:这首诗可真是越读越有意思了。本诗的颈联那就更妙了,历代诗评家对这两句诗赞不绝口。王国维称赞“‘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提到:“‘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香菱黛玉之口夸赞这两句诗。【视频播放】
3.2自主描绘:现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拿起纸笔描绘该画面!
这是《经典咏流传》中北师大康震老师对这两句诗的描绘。大家可以比照自己的作品,提出不同的观点~老师感觉这里描绘的“孤烟”不够劲拔,不知道同学们的观点如何?
3.3由物入境:这两句诗包括了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广阔的沙漠、劲拔的烽烟、无尽的长河、浑圆的落日。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之壮阔。正可谓“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一个“孤”字流露出诗人之孤寂。一个“直”字刻画了烽烟之劲拔。一个“圆”字写出了落日之浑圆。一个“长”字写出了黄河之绵长,提到黄河,我们想到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可当“长河”与浑圆温暖的落日组合在一起时,是不是感受到了更多的平静与美好呢?任谁看见这样的美景都会沉醉下来,平静下来吧。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什么样的意境呢?应该是雄浑壮阔、广袤绮丽的意境。广阔无垠的天地让诗人意识到了自身的渺小,让他意识到了当前困难的不值一提。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人的孤寂之感将会被自然抚平,“孤烟”尚且可以直指天空,那我王维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呢?进而转化成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3.4诗画结合:我们之前提到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诗就是诗画结合得很好的例子。两句诗中做到了一横、一竖、一圆、一曲线的勾勒组合。大漠是一横,孤烟是一竖,落日是一圆,长河是一曲线。“长河”“落日”为静态的“大漠”增添动感,动静结合使得这幅画充满了力量。丰富的色彩运用也是这幅画出彩的原因:黄沙漫漫、灰白烽烟、银色水波、橘红落日。以及层次鲜明的构图:脚踏近处的大漠,眼望远处的烽烟,俯瞰长河,仰望落日,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这就是诗人出使所见之景。
3.5分析小结:这两句诗描绘的境界之所以能被称为“千古壮观”,除了意象、意境的绝妙,还传达了人生哲理。就像陈治勇、包军波在《<使至塞上>:一种生命哲学之美》中阐述的那样:“在这份恬静的美景中,王维沉醉了,如画的奇景冲淡了他不平静的心境,他渐渐与天地融为一体,悟出了人生之哲理。生命有不同的形态,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山重水复处,柳暗花明来,人要做到的就是迎接,以享受的姿态去迎接该来的,送走该去的,如此人生方能‘长’能‘圆’,进退自如”。
4.出使所闻: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遇到了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统帅还在刻石记功的燕然前线。想想如果你是王维,此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想一定会为之一振,顿时豪情满怀!尾联叙事,交代诗人出使所闻之事,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总结诗歌,深情诵读
归纳内容情感
本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既叙述了“单车”出使的孤单艰苦,见到“征蓬”“归雁”流露了漂泊失意之感,又描写了壮阔绮丽的边塞风景,交代都护仍在燕然山戍守的情况。个人的孤寂之情在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中抚平,更显诗人的豪迈气概。
2.师生再次齐诵:【配乐朗诵】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