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龟虽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龟虽寿》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22: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教学设计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曹操的生平经历;
精读诗歌,品读诗歌中诗人的宏伟志向与哲学思考;
了解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曹操的生平经历。
难点:精读诗歌,品读诗歌中诗人的宏伟志向与哲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曹操的一生
1、讲解“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引入曹操的人生经历;
《孟子·万章下》中,孟子论述交朋友的问题时,说到,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一国的人和一国的人交朋友,交朋友更广泛的,就是和天下人交朋友,但是如果和天下人交朋友还嫌不足,那就要去历史中遨游,和古人交朋友。和古人交朋友嘛,自然要吟诵他们的诗,
读他们写的书,更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知人论世。
现在,我们要通过古诗走近曹操,和曹操神交一番,当然也要先之人论事一下。
2、讲解曹操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
年-220
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
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说起曹操,我们最熟悉的评价大概是以下这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如果在太平盛世,那么你就是治世的能臣,在乱世则是奸雄枭雄。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是许少
评价曹操时说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说过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小说里写曹操假借献刀之机行刺董卓未遂,在出逃时经过吕伯奢一家,晚上,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尽吕氏一家,他的朋友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个奸诈狡猾,
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人憎恶。
然而,曹操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三国演义精彩的描绘让曹操成为了一个经典文学小说
笔下的小说人物,而非历史。然而今天,我们拿在手中的却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上的曹操所
作。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一个侍奉了四代帝王的宦官,很有名望。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也官至太尉,曹操的出身优渥,因此年少时候的也是一个纨绔子弟,
不爱读书,偏爱游侠,做人豪爽仗义,喜欢钻研兵法。
二十一岁那年,曹操被推举为孝廉,进京做官。他严明法纪,造了五种颜色的大棒子十余根,立在衙门外面,有犯法的人,都要用五色棒处死。他刑法严明,却也因此得罪了权贵,
被免去官职。
直到董卓叛乱,废害汉室帝王,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号召讨伐董卓,从此起兵。战吕布、征袁术,收张绣,曹操的军队逐渐发展壮大。建安五年,曹操
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溃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此后,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利,统一了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遭到了孙权刘备联军的抵抗,赤壁之战火烧草船,曹操退回北方,
天下三分。
此后曹操位极人臣,封为魏王。建安
220
年,曹操病逝。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的一生,惩办豪强,稳定北方,唯才是举,尚礼重法。三国演义称之为乱世之奸雄,
而曹操则在《述志令》中自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汉末皇室衰微,天下割据,曹操以物理削平北方群雄,奠定了三分天下之势,也让国家人民免于割据纷争。
陈寿《三国志》:“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
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二、精读《龟虽寿》,走近英雄的世界
介绍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品读诗歌的三段内容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①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②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③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
会死亡化为土灰。
历来帝王,秦皇汉武,无不希望自己能过够长命百岁,求神求药,而已经五十三岁的曹操在面对人生已是暮年的时刻,却首先肯定了人生的有限,即使是神鬼、腾蛇一类的神物,
也无法长生不老,生死是自然不可违背的规律。“
犹有
”、“
终为
”两个沉稳有力的词,
凸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仿佛一位五十三岁的英雄正立于碣石沧海之上,慨叹生命有限,世事无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因为人生有涯便沉沦吗?因为人到暮年便垂丧吗?不,这位征战四方的英雄转笔,
便笔下风雷,以两组鲜明对比,体现出生命已至暮年也不能阻挡的豪迈进取。老去的骏马伏在马厩之上,但他的志向却仍在驰骋千里的草原,仍在征战四方的沙场,壮士虽已至暮年,
豪迈之心,立国之志却从未停止。两组鲜明的对比打破了“犹有竟时”的深沉,慨慷高歌撞破了人生有限的悲凉。老当益壮,锐意进取,这是曹操以老骥、烈士自比,慷慨歌颂自己的志向。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永年:长寿
人生命的长短,不只在于天命,更在人为。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才能够益寿延年。
从刚刚的慷慨中回过神来,诗人敏锐的捕捉到了人生的哲学意味,人生命的长短不在于
天命使然,而在于人自身,这里的永年可说是长寿,更可说是人生命价值的彰显,曹操不是在恳求上苍赐予生命的无限,而是用生命的状态反思生命的有限。“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
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始终用积极乐观
的态度面对生命,才能创造出永年的价值。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乐府诗的形式性结尾,是为了配合音所加。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古诗十九首中写道“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人们对于生命脆弱与幻灭的感慨比比皆是,而曹操偏不信命,他在自述中写道自己偏生
不信天命之事,老骥伏枥,仍可志在千里。乐观振作,奋发向上,不甘衰老,不甘天命,五十三岁的曹操已渐至暮年,对于伟大理想的追求却仍饱含着永不停止的豪情。因而生命虽有
崖,价值却无限。
三、建安风骨,千古激昂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人们的思想囿于注释儒家经典,或歌颂帝王功德。真
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索然无味,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又雅
爱诗章的曹操,带头慷慨高歌,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建安文学代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风骨):《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情志真实,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结言端直,悲凉慷慨,刚健有力。)
曹操开建安风骨的先河,鞍马为文,横槊赋诗,他的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三曹七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建安文学的影响: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
夺目光彩。千百年过去了,情人读龟虽寿,有“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之感,而今日我
们共度《龟虽寿》也正如穿越时代的洪流,透过文字的密码,与千年前的英雄曹操对话,看
他花白着头发立于沧海碣石之上,看他慨叹人生有尽,却又觅得一条英雄无价之路。五十三
岁的曹操拥有了人生经验与智慧哲思,却仍可以以一颗少年心,一份少年志,抵挡天命,抵
挡时间。
四、课后作业:
选做一:历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写一篇小文章,结合曹操的两篇古诗(《观
沧海》《龟虽寿》)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选做二:康震老师曾说,曹操的一生是他的三首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我们已经学过了其中两首,查询资料,读一读《短歌行》又流露出了了一个怎样的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