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梁甫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梁甫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22:58: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梁甫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有人说曹植是一位生活优裕,有远大志向的翩翩贵公子。也有人说他是才高八斗,能七步成诗的太子候选者。还有人说他虽名为君王,实等同囚徒的流放落魄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植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探究竟
1、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2、写作背景
以曹丕称帝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明显的前后两期,前期多是表达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宏大理想和远大目标,比如《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后期则多表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怨激愤和慷慨悲凉。比如《迁都赋序》中的“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
衣食不继”。
可以说,曹植四十一年的人生,前半截如白昼,后半段似黑夜。大起大落,泾渭分明,然而奇怪的是,在现有曹植的八十多首诗作中,这首诗到底创作于曹丕称帝前还是称帝后,竟然不可考,接下来,让我们细读诗作,看看能否找到佐证?
细读诗作
1.
听范读,划分朗读停顿。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2、自由读,尝试理解诗意。
3、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诗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简评:“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链接:一切景语皆情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诗意: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简评:“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链接:直抒胸臆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诗意: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评:“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链接:白描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诗意: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简评:“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链接: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整篇诗作,无论是寓情于景的内容表达,还是多种描写手法的娴熟运用,都真实的记录了三国乱世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也可以说,在真正的苦难面前,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黯然失色了。那么,诗歌创作的前后之争是由何而来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派各自的观点。
四、前后之争
诗作创于前期——
内容描写细致逼真,历历如画,非亲眼目睹实难写出。而曹丕对诸侯王限制极严,一举一动皆有耳目,曹植不可能摆脱限制到海边巡视。
曹植早有“流惠下民”的思想,又“生乎乱、长乎军”,对现实生活早有深刻的观察和体验。
曹植在《求自试表》中提到“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本诗对泰山梁甫的描写跟曹操诗的内容也互为印证。
有学者提出《梁甫行》创作于建安十二年,即曹植十六岁所作。
诗作创于后期——
本诗立意甚高,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艺术手法纯正娴熟,直接描写所见所感,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用狐兔出没咏叹家园荒芜,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与前期轻快明朗的风格不同,后期的曹植感情苦闷沉郁,诗歌格调大多慷慨苍凉,本诗与后期的曹植更为吻合。
由此可以看出,支持前期说的观点主要是从创作背景,同期印证来阐述的,而支持后期说的观点则主要是从诗歌立意,表现手法和风格基调上来分析的,其实造成二者之争是因为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呢?
五、你的思考
其实老师觉得,诗歌到底创作于前期或是后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植贵为帝王之子,历经大起大落的苦难人生,可是他并没有沉溺于自我的哀怨忧愤之中,而是把眼光投向苍茫大地,投向劳苦大众,就像杜甫被生活轮番折磨也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样,曹子建用他的急弦悲声,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真正担当起了建安文学的“风骨”二字。
如果这节课引起了你对曹植的研究兴趣的话,那么推荐大家阅读王玫的《曹植传》,看看文学怎样给天真留了最后一个径途。(蒋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