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22: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赠答诗的特点及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运用的“比兴”、对比等手法,把握松柏的意象。领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松柏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过程
解课题
《赠从弟》,赠,是赠答之意。赠答诗是古代诗人较常用的一种诗体。文人通过诗歌的赠答,来传递特定信息,交流情感意志等。这种诗体以抒情为主,用来抒发对亲朋至友的一往情深以及对人生世事的诸多感慨,或赞誉、或劝勉、或议事议人、或记情记景,内容各异。先秦时期即有“临别赠言”的传统,《荀子·非相》篇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从弟,是堂弟的意思。所以《赠从弟》是写给堂弟的赠言。
2.《赠从弟》是一组组诗,组诗是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赠从弟》的第二首,这首被誉为是刘桢作品的“压卷之作”。
其人其诗
1.【诗人简介】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又被后人称为“文章之圣”,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傲然独立的人格,赢得历代文人推崇,今有《刘公干集》。
2.【他人评价】与刘桢同时代的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对其五言诗的创作提出了绝高的评价,认为刘桢写的五言诗简直太好了,是他那个年代最好的。钟嵘在《诗品》中说:“自陈思以下,祯称独步。”陈思,就是曹植,也就是钟嵘认为刘桢的诗仅在曹植之下。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公干言壮而情骇。”总的来说,研究者对刘桢其诗歌的文学评价还是很高的。
三、通诗意,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根据音频的范读,标记疑难的读音,划分节奏。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五言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产生于西汉,于东汉末年逐渐成熟,从建安时期开始就成为诗家所重视的诗歌体裁之一。这首诗是二三的格律
2.通诗意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解词】欧阳修有诗《鹭鸶》:“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亭亭,就是挺拔的样子。我们现在用亭亭玉立来形容美女,指美女身形修长而挺拔,也是用的此意。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诗意】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解词】一何:多么的意思。这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风声的大和松枝的劲挺。这一句可以看到是对第一句的强调,突出了松和风的特点。
【诗意】不论寒风刮得多么强大,松枝总是那么劲挺!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解词】惨凄:严酷。终岁:整年。
【诗意】即使面临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松柏依旧端正挺拔。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解词】岂不:难道。罹凝寒:遭受严寒。
【诗意】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3.感悟诗情
通过老师的解读,相信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棵鲜活的松柏的形象,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刘桢笔下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松柏的顽强生命力。请同学们自读古诗,然后用以下句式思考问题,并作分析:
“我从______________(词语、内容、手法),读出松柏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瑟瑟”和“一何盛”,读出松柏所处环境的恶劣。
明确:
(1)我从“亭亭”和“瑟瑟”的对比中,读出松柏面对寒依然保持挺立的姿态。
(同样的还有“松柏”与“风”“冰霜”的对比、“一何盛”与“一何劲”的对比、“惨凄”和“端正”对比、“正”和“常”的对比。松柏挺拔地矗立在高山之巅,不管是瑟瑟的风,还是大风,还是冷酷的冰霜,松柏始终保持挺立、端正的姿态。在与残酷环境的较量中,在与岁月的较量中,松柏始终如一,初心不改。)
(2)我从诗人使用的比兴手法中,读出松柏的雄伟傲立。
(诗人开笔没有任何铺垫,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了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3)我从诗人的反复渲染中,读出松柏的坚不可摧。
(诗中第一句已将松、风进行对比,通过亭亭、瑟瑟表现松柏的挺立;第二句又进一步渲染谷风的凛冽——风声一何盛,并且用“一何”表示强调;也许诗人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志节,所以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层层渲染,突出松柏端然挺立、正气凛然。)
(4)我从结尾的反问句中,写出松柏的雄伟苍劲和坚贞不移。
(结尾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吐语沉着,戛然收笔。使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无法直接表达出来,而需要通过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这个外在的景物就是意象。
本诗是一首对堂弟的赠答诗,含有对堂弟的劝勉之意,但诗中对堂弟却无一劝勉之词。读罢,方明白松柏在诗人笔下,松柏象征坚贞高洁、坚挺傲岸、坚强不屈。诗人借松柏规劝堂弟,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要永远保持坚贞不屈的情操,不改其本性。
四、明诗风,读懂诗人
1.以气取胜:历史上,许多文论家对刘桢作品的评价就是:气胜。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魏文学刘祯,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刘勰:“公干气褊;玫言壮而情骇。”谢灵运:“桢卓荦偏人,而文最有气。”
在古文论中,常用“气”字,“气”多指作品的“气势”,即贯注于整个作品中精锐的、正义的、浩然充沛的文笔精神走势。它犹如作品的魂灵,使得一件作品的四肢百骸充满了精神力量,从而表现出卓特的气势充沛的精神面貌。
2.“气胜”原因:
建安时代,战争频仍,死生无定,社会混乱,民生多艰。一些有志之士,愿赴身国难,澄清宇宙,但他们命运多乖,有志难骋,所以发而为文,故为梗概之气。刘祯正是效凤凰高蹈的有志之士,身在海隅,心志难平,故而“气胜”。
同时,刘祯个性特征也是形成其诗“气胜”的原因,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坐者咸伏,惟祯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
“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阅簿作,诸徒咸敬,而祯拒,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祯也?石性如何?”祯曰:“石出荆山悬崖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察气贞正,察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
这两则传闻中的刘祯面对权贵都表现出了他作为文人的傲骨借石之性表现了坚贞的个性。少年即以文才著称,却因个性耿介始终未被重用,故诗作中常含慷慨磊落之情。
【总结】《赠从弟(其二)》作为刘桢作品的压卷之作,以松柏为喻,采用比兴的手法,赞颂松柏能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诗人借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坚守节操,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同时也借此诗表现了自己在乱世不随波逐流、坚定不拔的意志和德操。
《赠从弟(其二)》甚至可以说是刘桢的自传书写,虽少有文才,但出身卑微;虽身处流离年代,希望能够安邦济世,建立不朽功业;虽有凤凰之志,但无奈个性耿介憨直,始终郁郁不得志。虽如此,面对着人生中的瑟瑟谷中风,面对着冰霜和凝寒,刘桢选择始终如一棵松,秉持坚贞本性,终岁常端正!
读之为之感动不已!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桢《赠从弟》(其一、其三),对比三首诗在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并思考三首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