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文章中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2.感悟“背影”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文章中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难点:领会“背影”的深刻内涵。
三、学法指导
1.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背影”的字面含义。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课文重要段落、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分析“我”与父亲的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矛盾点,品味背影在“我”和“父亲”的情感关联中的重要性。
3.综合全文,领会“背影”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亲子之爱是很普遍的主题。父母的爱,蕴藏在一言一行中,包含在一颦一笑中。是当我们受伤时,在伤口处吹着的暖暖的呼吸;是在我们失意时,在耳畔说着的动人的鼓励;是当我们回家时,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当我们离家时,车窗外万分不舍的眼神。
可是,这篇历经岁月磨锡,却仍然闪耀着光辉的散文,表情达意的窗口,却选择了毫无声息的“背影”,这其中有何深意?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背影”的词典义是什么?“背影”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预设:背影:人体的背面形象。与“面向”相对,预示着人与人的实际距离越来越远。
【任务一】找“背影
教师提问: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试着给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课件展示四个带背影的小标题,让学生填入动词。)
学生预设: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
教师追问:那“背影”在文章中担任着什么角色?
学生预设(1):文章的线索。
学生预设(2):文章表达情感的载体。
【任务二】品“背影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文中的“背影”的原文,勾画出来,完成下列表格。
原文细节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背影
学生预设:
原文细节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背影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思念父亲
近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关怀
近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离别的不舍
近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思念
近
教师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背影”一词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但文中为什么“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却在拉近呢?
学生预设(1):在父亲给“我”买橘子时,那个笨拙的背影,让我很感动,所以“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爱。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只有在“背影”出现的时候,才能让“我”感受到父亲的爱?
学生预设(2):“我”与父亲两年未见,时间冲淡了“我”和父亲的矛盾。“我”和父亲一样,都只记得对方的好。
学生预设(3):作者与父亲之间,有很多难言之隐。当父亲背对“我”时,这些隔阂就都暂时消失了,爱就显露出来。
教师引导:在文章中,“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一直都很近吗?请你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品味感情,完成下列表格。
原文细节
(父亲)
原文细节
(“我”)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学生预设:
原文细节
(父亲)
原文细节
(“我”)
情感
“我”与父亲的心理距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父亲:关切,不放心
“我”:不情愿
远
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父亲:关心
“我”:不接受,不理解
远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父亲:关心
“我”:嘲笑,看不起
远
教师引导:在上面的讨论中,背影所暗示的逐渐加大的实际距离,却让“我”和父亲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而在这里,当“我”和父亲面对面时,不断缩小的实际距离,却让“我”和父亲的心理距离变远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预设(1):“我”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新青年,我接受最新的思想,我看到父亲迂腐的做派,不接受很正常。
学生预设(2):因为父亲的过错,家里变得很是惨淡。我由此不很理解父亲,甚至恨着父亲。但“我”和他是父子,“我”得表现得风平浪静。故距离越近,“我”和父亲的矛盾就越多,心理距离就会越远。
总结:
教师提问:那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你觉得在那么多能够表现亲子之爱的形象中,为什么作者一定要选择“背影”?
学生预设(1):“我”和父亲有太多的隔阂,“我”们面对面时,不能互相接纳。反倒是当“背对着”,实际距离增大了,我们才能看到彼此身上的好。
学生预设(2):再多的问题,都挡不住“我”和父亲的血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要分离时,听到父亲说“离大去之期不远”时,“我”才发现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
问题总结:“背影”暗示着距离,而这距离给本来并不融洽的父子提供了情感调适的空间。父子在一起时,儿子与父亲并不亲近。但当父亲转过身去,他的权威、霸道、迂腐都暂且消失,剩下的只有那无法截断的父子之情。
【任务三】悟背影
教师提问:请结合第三段中:“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一处细节,深入探讨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背影”作为感情的载体。
学生预设:“我”不想让父亲看见“我”在哭。因为“我”怕父亲看到我的懦弱。“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是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岁了,怕别人看到“我”泪流满面会丢面子。
教师追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哭”是“懦弱”?如果不是“懦弱”,我究竟为什么要隐藏我的情绪,我隐藏的是什么情绪?
学生预设:“哭”是因为“我”被父亲给我买橘子感动了。“我”开始理解了父亲的爱。“我”隐藏是不想让父亲知道。
学生预设:作者跟他父亲一样,不善于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所以即使是作者已经被感动了,但还是没办法跟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主动接受别人的爱的人。父亲的“背影”给“我”提供了情感思考的空间。
教师追问:父亲的爱同样是在背影中体现的,这也体现着父亲爱的含蓄和深刻。请你在文章中再找找父亲爱的含蓄的表现。
学生预设(1):在送别“我”时,父亲对我的关心很是平常,但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行李”、“水果”、“睡觉警醒”等等。
学生预设(2):紫毛大衣。文中淡淡的一笔,提到父亲给“我”做了一件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下面,给我御寒。
教师追问:父亲给“我”准备紫毛大衣,但自己穿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对比?
学生预设: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都是“布”的,这说明父亲没有钱。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给“我”做了紫毛大衣,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教师展示链接材料:
朱自清《买书》一文中说,这件紫毛大衣是“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紫毛(猫皮)水獭领,“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因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出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父亲的爱都在这些无声无息的事物中。在铺在座位上的紫毛大衣中,在那一堆朱红的橘子中,在那一个一个沉默的背影中。
总结:无声无息的“背影”是不善表达情感的父子之间表达情感的最好的窗口。
五、课堂总结
背影是距离的暗示,背影也是最佳的情感表达的窗口。
表达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承载爱的事物有千千万万种。但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选择了最沉默的背影,让父子之间的真实的爱、隔膜的爱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业布置
仿照文章中的矛盾点的设置,请你构思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背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泪水”体会父爱的深沉厚重,理解“四次泪水”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感悟父子二人的冲突、和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四次泪水”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叙事散文的文本细读方法。
四、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重要段落,感悟父亲背影的艰难、生活的不易。
2.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学生通过对课文重要段落特殊词语的分析,例如“只”“再三”“一股脑”等词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
3.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逻辑上的矛盾处分析“我”和父亲之间冲突、和解这一过程中“我”的思想变化以及成长过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清·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朱自清用这样一个步履蹒跚,笨拙艰难的背影写出了父爱的深沉厚重。面对这样一份如山的爱,朱自清又作何感想呢?一切都蕴含在作者不由自主地流下的眼泪中。实际上,文中作者多次流下眼泪,看似重复,实则蕴含不同的深意,本堂课我们就通过泪水来体会朱自清的所思所想。
【一】第一次眼泪隐藏着什么?
1.朱自清第一次流泪是为什么?请细读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学生预设1:家里惨淡萧条,家人去世,父亲差事交卸,真可谓祸不单行,不由得簌簌地流下眼泪。
如此,则追问:这番眼泪中包含朱自清的什么情感呢?
学生预设2:对亲人去世的怀念,对家里经济状况的担忧,对未来的迷茫和压力。
教师小结:年仅20岁的朱自清接连遭遇亲人去世、父亲离职,家里失去经济来源,亲爱的祖母又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种种滋味蕴集于心中,兼之对未来的迷茫,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尚在校园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当时新式教育、五四思想的洗礼,但是自己所熟知的种种先进思想在面对家中巨变时却毫无办法,只能够借助眼泪带走种种思绪。这就是朱自清的第一次落泪。
【二】第二次眼泪发现了什么?
第二次落泪和第一次原因一样吗?
学生预设1:不一样,第二次落泪是因为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背影而感动。
如此,则追问:在买橘子前,父亲为我做了许多事情,我都没有流泪,为什么独独买橘子让我留下了眼泪?我们来看看,买橘子前发生了什么?
在买橘子前,父亲坚持送我上车,托茶房照看我,和脚夫讲价钱等等,父亲为我做了很多事情,在“我”眼里,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预设2:迂腐、说话不漂亮。
学生预设3:强势,说一不二的人。从文本中,“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时,”文章写道他“只”说,只字就足以说明父亲的强势。
学生预设4: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都说明了父亲的强势,年已20岁的我再三退却,父亲却坚决要送,例如替我照看行李,给我捡定椅子等等,大包大揽,负责“我”离开的全部事情。
如此,则追问:面对父亲的关爱,我的反应是怎样的?
学生预设5:我不想让他送,讲价时一定要插嘴,心里暗笑他。
如此,则追问:“我”为什么这样对待呢?
学生预设6:朱自清此时年满20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希望被父亲如此照顾。
学生预设7:朱自清觉得自己很“聪明”,抗拒父亲的强势。
教师小结:此时,朱自清眼中的父亲是强势的、说一不二,不容违抗的,虽然父亲十分照顾朱自清,但是,年满20岁的朱自清并不需要父亲这样,宛如对待一个幼儿一样的关心;同时受过新式教育的他觉得父亲是个迂腐落后的人,但是面对父亲的关爱,朱自清不敢也不会当面违抗他,抗拒他,所以,看似其乐融融的两个人,心的距离却是远的。
在买橘子前,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没有流泪,为什么独独看到买橘子的背影时流下了眼泪,再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学生预设8:困难笨拙
如此,则追问:结合前文所述背景,父亲不容易的仅仅只是背影吗?
学生预设9:此时此刻,父亲的生活更不容易,50多岁的父亲失去了工作,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学生预设10:父亲身体也不好,肥胖,行动不便。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买橘子前,父亲为我做了许多事情,我都没有流泪,为什么独独买橘子让我留下了眼泪?
学生预设11:因为朱自清发现父亲已经不再强大,父亲已经渐渐衰老。
学生预设12:朱自清为自己对父亲的冷漠而后悔。
教师小结:此时此刻,朱自清的眼泪不仅仅为了父亲这个笨拙朴实的背影而流,也是为处境困难的父亲而流,年轻的朱自清曾经觉得强势传统的父亲如同大山一般,挡住了自己的自由,是自己不能挑战的难以翻越的大山,但也是这座大山挡住了外面的凛冽风雨,给了朱自清一个温暖的港湾。然而大山尚可移动,更遑论是人呢?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告诉他,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不再强大,但是不再强大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一如既往。两颗已经分离的心,逐渐地理解了对方。
【三】第四次眼泪意味着什么?
父亲对儿子的爱含蓄厚重,朱自清亦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文章开头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勃然大怒。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带着妻女在杭州另行安家。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虽得以进门,但是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从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父子二人矛盾不少,以至于连面都不愿意见,认真研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朱自清想不想见父亲。
学生预设1:想,文中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说明朱自清其实并不埋怨父亲,相反,他能理解父亲的境遇。
2.那么朱自清的父亲想不想见儿子呢?
学生预设2: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如此,则追问:细细研读此信,为什么前文刚说身体平安,后文却立马说膀子疼痛?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预设3:第一句话是希望孩子不要担心,第二句话才是真实的身体情况
如此,则追问:既然希望孩子不要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那就不应该说膀子疼痛,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
学生预设4:这是父亲在向孩子示弱,希望孩子关心自己。
如此,则追问:希望孩子关系自己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膀子疼痛会严重到“大去之期不远矣”吗?为什么父亲如此夸张?
学生预设5:想让孩子回来看望自己。
如此,则追问:想让孩子回来看望自己,却不直说,反而拐弯抹角吞吞吐吐,从这封信中,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学生:一个不善于真实表达自己,好面子的却又可爱的父亲形象。
教师小结: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此时,父子二人终于从冲突到理解,最终走向和解。
课堂总结:在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漫漫冲刷之后,儿子成为了另一个孩子的父亲,而儿子的父亲已经垂垂老矣,成为父亲的朱自清更进一步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爱。爱终于越过了矛盾、越过了嫌隙,将父子二人的心又紧紧的连在一起。那些矛盾,那些不满,终究抵不上父亲对孩子深沉如山的爱、抵不过儿子对父亲惺惺相惜的理解,二人终于和解。
作业布置
认真研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分析第三次眼泪中为什么我不愿意让父亲看到我的眼泪。(可选择课文内印象深刻的词、文本矛盾处来分析)。
父亲的爱强势又深沉,年轻气盛的朱自清并不能理解,两人之前存在着隔膜。说说你和父母之间的爱是否有隔膜,写一写文章带给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