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基本注释和翻译方法,描绘画面,通译全诗。
2.通过炼字,补充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和志趣,念家悲己的情感
3.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4.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拓展同时期的诗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基本注释和翻译方法,描绘画面,通译全诗。
难点:掌握作者品格和情感,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时长
导入
展示杜甫笔下描写“春天”的诗歌,请同学进行朗读,对比。从而引出本诗写作对象、背景和基调。
3分钟
朗读诗歌
划分节奏和重音,朗读的情感,语调
2分钟
整体感知
解标题
1.诗题中的春我们知道是指春天,那么请问“望”同学们如何理解?
眺望、远望
盼望、期望
(重点分析首颔联)眺望:那请问作者望到了什么景象?(通译全诗,解释重点词:国、城、时、深、烽火)
看见了国都、城。
看见了花、鸟。
国都破败;春至草深;花悲落泪;鸟啼惊心。
(重点分析劲尾联)期望
6分钟
(一)请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笔下景象都有什么特点?通过所望之景,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从本句的“破”和“深”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长安城此时已沦陷,衰败寥落,满目凄然。
此外,破还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原本富足美好的生活被打破,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链接《望岳》)第一句中的深字,是茂盛的意思。“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作者却望见国都内荒草丛生,人烟稀少。本句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忧伤。
2.从本句中的溅泪,惊心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花鸟,具有凄凉悲伤的特点。这里运用了拟人/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浸染在忧伤惊惧的氛围中,情感铺展地更充分,浸润地更彻底。表达作者的对国家命运的感叹悲伤。
15-20分钟
(二)请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在盼望什么?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从本句“家书”“万金”可以看出,作者在盼望与家人团聚,期盼和平。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让他魂牵梦绕。家书不到,何以让他放心得下?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体现出自己思念家人,也替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黎民百姓们表达对和平的期待。
2.从“搔”和“不胜簪”作者期盼家国早日安定。面对沦陷的山河,以为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常常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此时国愁家忧齐上心头,让当时年仅40多岁的杜甫已满头白发,搔是内心焦急的体现,作者满怀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内心的苦闷激愤不言而喻。
(三)结合本诗及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其它诗作谈谈,你望见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联系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创作的现实主义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呕心沥血、心怀天下的一生。杜甫极具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和民生的品格节操。
进一步理解诗圣、作者人物形象:(对比陶渊明)在这个黑暗至极、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中,杜甫既不能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却又要如实地反映现实,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杜甫进退两难,但他最终还是做到了对封建腐朽现象的严厉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念,的确难能可贵。果没有杜甫,我们恐怕对唐王朝的全貌没有更深刻、更广博的认知。而唐诗呢,也正是由于有了杜甫的存在而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载体和思想的载体,使得诗歌本体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
10分钟
小结
根据所学的诗歌内容和对杜甫本人精神的理解,补充对联的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