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9 22: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内容简析: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诗词中高度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感悟作者通过意象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诵读是教学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那种能够倾注自己感情的诵读,就更能让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贴近作者的心灵。
教学重点:体会无形情感有形化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对夕阳、簪缨意象的把握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词的一般常识,积累文言语汇,增加文化积淀,体会本词的意境,以及词人对家国的浓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词的一般常识,积累文言语汇,增加文化积淀。
难点:体会本词的意境,以及词人对家国的浓厚情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语:
登楼、登高,能看到与日常生活中不一样的的景色,往往触发心中感慨,是古人诗歌的重要主题。如我们很小就学过的王之涣《登鹳雀楼》,还有本学期要学的崔颢《黄鹤楼》等都是登楼的名作。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的文人传统却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靖康之难后的一首登楼词。
二、诵读感知,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
2.初步梳理词的内容。
上片写景:清秋时节,词人登上了金陵城上的一座高楼,向西望去,只见夕阳将尽,暮色茫茫万里,笼罩大地,广阔的长江静静地流淌着。
下片抒情:中原沦陷,簪缨散落,什么时候能收复呢?还请悲伤的秋风啊,把眼泪吹到扬州去。
三、赏析意象,体会意境
上阙起笔即写清秋登楼,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大地大江,一片静穆。“夕阳垂地”,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很容易理解是象征着国家衰落,但其景观不可谓不壮阔,那么悲愁之中的词人为何还描写如此壮阔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结合下片的讲解用心思考。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其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簪缨”
而“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无法知晓的答案。其中的无奈和悲痛溢于言表。那么,结句中的悲风,也就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了。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人悲所以景悲,所以风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四、知人论世:
1、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2、作者简介: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在两宋词史上,朱敦儒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五、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产生的浓厚的悲凉之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通过自主、合作、交
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意在使学生对词中深刻内涵的深层理解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