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15:5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简要分析一下该文标题的作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3.用横线在文中标出议论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消息的主体部分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气势。
材料一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贝尔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的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贝尔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截至10月7日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6.材料一使用了大量的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7.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它们表述的内容有何异同。
(题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文中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分析中路军所遇之敌情是怎样的?
9.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0.三路大军的渡江经过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文章在叙述敌人溃退的情况后,又插入精要的议论,请说明插入精要的议论有什么好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2.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
13.结合全文,理解句子。
(1)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
(2)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为什么把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最后才写东路军?
15.“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16.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长春日报》)
17.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四点即可)
18.结合全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19.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20.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21.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A]记者专访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节选)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天舟一号”。
杨宇光:“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它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其有效载荷比例在目前所有的货运飞船中是最高的。
[B]消息《“天舟”“天宫”顺利对接》(节选)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了解,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综合能力比肩甚至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此次与“天宫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C]“天舟一号”瘦身记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运送更多的货物给它。但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若想运更多货物,我必须在保证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减肥。
③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腰部的赘肉是很难减下去的。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原先做得很厚实,显得臃肿。因此,教练决定第一步就要帮我减腰部赘肉。
④经过多次试验,教练将我的腰部设计成镂空形式,保留结构受力部分,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将腰部的重量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丝毫没有影响腰部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通过去除“皮下脂肪”,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
⑥为了装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的货架。“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运用了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2.阅读材料B,说说“天舟一号”要完成哪些任务。
23.材料A、C都介绍了“天舟一号”,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4.阅读材料B,找出该消息的导语。
25.阅读材料C,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⑤段画线句多余,应删去。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2)科研人员采用哪些方法为“快递小哥”“瘦身”?
26.阅读三则材料,谈谈你从中领悟到的科学精神。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⑩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①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7.指出这则消息的导语并分析其作用。
28.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是什么?有何作用?
2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军方面:
敌军方面: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30.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31.“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2.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3.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34.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35.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36.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飞天”凌空
夏浩然
樊云芳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37.赏析下面的句子。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38.下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39.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运动员的跳台动作的。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40.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41.原文在“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一句后还有一句:“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十七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但课文把这句删掉了,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举行“清明祭”
新华社南京4月4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父亲,我们兄弟俩来看您啦!您安息吧!”83岁的马庭禄、81岁的马庭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一边鞠躬一边向父亲告慰。4日上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50余人在这里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小提琴演奏着悠扬的乐曲《辛德勒的名单》,琴声哀婉忧伤,静静流淌,葛道荣、濮业良、刘民生、佘子清、王秀英、常志强、阮定东、岑洪桂、马庭禄、马庭宝、陈德寿等11位幸存者陆续到达,依次在“哭墙”前焚起香烛、献上花圈,还有人制作了小小的白花,贴在亲人的名字旁……9时祭扫仪式开始,人们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向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
90岁高龄的幸存者葛道荣在儿子的搀扶下找到了“哭墙”上亲人的名字,一遍遍摩挲着,长时间凝视着,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天。1937年日本人打进南京,葛道荣家中男丁几乎被杀光,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位于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经历五次增刻后,目前“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100人。
马庭禄和马庭宝是一对亲兄弟,对于他们来说,家一半在身边,一半就刻在了“哭墙”上。他们的父亲马玉良、姑父杨守林、舅舅温志学都在安全区被日本兵抓走,拉到下关江边用机枪屠杀后浇上汽油毁尸灭迹了。“亲人们没有留下尸骨,这里就成了我和哥哥唯一能祭祖的地方。这段历史,我会一遍遍地讲给下一代听。”
已多次参加“清明祭”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仪式后与几位老人拥抱、告别。“我理解清明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些年我采访了三百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二百多名日本老兵,把他们的证言写成文章、拍成纪录片陆续出版和上映,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端正历史观,早日作出真诚的道歉。”
清明节期间,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不少游客涌到了“哭墙”边,自发地献上菊花寄托哀思。当日,南京商业学校学生胡敏仪把一支菊花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曾报名参加了春节慰问幸存者的活动,今天又特意赶来悼念。“这是南京的伤痛,也是民族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不会遗忘。”
42.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43.本文主体部分依次讲了哪些内容?
44.请分别找出能体现这则消息特点的句子。
45.标题中为什么不把参与“清明祭”的其他人员都写进去?
参考答案
1.题目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
2.不能去掉。因为“即已”强调人民解放军中路军渡江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如果去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议论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作用:赞颂了我军的英雄善战、所向披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溃退没有斗志的原因。
4.嘲讽过渡(承上启下)
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6.①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②突出搜索点击的高频率,表现了社会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高度关注。
7.相同点:都报道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不同点:材料一重在介绍屠呦呦获奖后的社会反应,材料二重在评价屠呦呦获奖的社会影响及意义。
8.9.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
“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出其不意,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嘲讽。
略写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经过,详写东路军的渡江经过。因为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再加上东路军的渡江区域战略意义重大,所以这样安排。
11.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报道的主题。
12.这则消息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部分是第①②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③—?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
13.(1)不能这样更改。“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一大半”与“三分之二”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更贴切,得体。
(2)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尤其是“控制”这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地表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达到了意想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4.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这样安排,更能使文章涌起高潮。
15.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
16.议论的句子是第⑧⑨句;作用是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17.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②从容安排身后事。③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18.1)“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
19.①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②点明文章的主旨。
20.①年纪大但身体硬朗;②热爱乡村生活;③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21.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②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③爷爷的用意是要告诉孙女: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22.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在轨补加推进剂;开展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23.材料A的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多用数字。科学准确地介绍了“天舟一号”的构造、体型、功能等数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材料C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舟一号”人格化,并将对其结构的改造形象生动地比作“瘦身”,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4.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5.(1)不赞同。第⑤段画线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承接了上文工作人员对连接框的改造,又引出下文对壁板厚度的减重。(2)将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去除非受力部分;减小壁板厚度;选用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
26.精益求精的精神、善于钻研创新的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
27.导语:第①~②句。作用:概括消息的核心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8.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地点和时间,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
29.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30.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31.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2.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33.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34.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35.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36.南京大屠杀。
37.景物描写,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着镇定。
38.点明了运动员的年龄,引出下文印度观众的话;同时总结上文,点明获得了金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39.这句话运用了“舒”“举”“蹬”“飞”等字,把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虽然只是瞬间,但作者却刻画得很详细,犹如慢镜头回放一般,展现出运动员跳水动作的娴熟优美
40.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气泡的“拥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运动员所跳十米跳台之高,以“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表现出运动员的跳水水平之高。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41.示例一:不好。这样就不能照应后文那位印度观众的话,体现不出我国体育人才之多了。示例二:好。因芒本文是报道运动员吕伟夺冠的一篇新闻特写,另一位获奖运动员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
42.清明祭扫代表、形式、参与祭扫及幸存的人数。
43.祭扫过程,回顾历史,日本友人祭扫,祭扫意义。
44.本则消息大量使用数字来体现新闻语言的特点。例如,“9时祭扫仪式开始”表现了及时性,“‘哭墙’上共刻有10615个遇难者姓名”表现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45.因为“遗属”是参与祭扫的主要人员,只写“遗属”,不写其他参与人员,是为了让新闻标题更简洁,更能突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