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熟读文本,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准确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由莲花、青松是“花中、树中的大丈夫”,引出“什么人才被能称为人中的大丈夫”导入。
一、熟记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著有《孟子》一书。
二、合作学习任务一、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
公孙衍
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不能淫
2、读准节奏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读出气势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本文运用了不少对偶和排比句,要读出磅礴的气势。文章中哪些是对偶句?哪些是排比句?应该如何才能读出气势?
4、读出韵味方法指导
读得稍稍缓慢读出古典韵味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气势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节奏、感情,然后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教师进行指导。
任务二、读通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对于不理解文意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学生先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讨论。
测一测
1、解释重点字词
岂不诚天下
熄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不能淫
不能移
不能屈
2、翻译重点句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找同学展示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
任务三、读懂内容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他们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孟子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是什么之道?
资料助读
他们(纵横家)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出谋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4、孟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
他们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句式入手去分析,学生很容易的找到了答案。
③
孟子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是什么之道?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孟子为什么看不起纵横家,教师引用下面的资料。
④
孟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教师引导学生从“此”入手,找到此指代的内容,然后结合句子意思去分析。资料助读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意思入手去分析焦点,学生很容易的找到了是大丈夫之争。
资料助读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5、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大丈夫”?
任务四
诵成品格
孟子于“大丈夫”的论述,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现在让我们再次诵读这篇文章,把大丈夫的精神化入我们的血脉,诵成我们的品格。
课堂小结:老师寄语
《富贵不能淫》课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读懂浅显文言文。《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句较多,读起来气势磅礴,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的好范例,为此我把有感情的诵读文章,作为本节课的重要目标,设计了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本文的思想感情。本文内容比较容易懂,课下注释较多,学生基本上能通过结合课下注释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
4个环节:
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导入课题
环节我由两幅图片导入,由莲花、青松是花中、树中的大丈夫,引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人中的大丈夫。
二是读出韵味。我从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体会本文所具有的感情。对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指导,引领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
三是读懂内容。本文内容比较容易懂,课下注释较多,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课下注释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然后教师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对文意掌握比较好。
四是读通文意。通过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体会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之道。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利用“仁、礼、义”的字源,去领会大丈夫之道的内涵,学生接受的效果较好。
五是诵成品格。在学生理解大丈夫之道内涵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一堂课下来,课堂有成功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具体总结如下:优点:
1、我能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读准字音,紧接着读对节奏,然后利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读出气势,,师范读让学生感悟如何来读出文章韵味,然后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指导读,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
2、我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景春和孟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孟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的答案,并利用追溯字源的方式,来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仁、礼、义”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目标达成度较高。
3、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参与率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
缺点: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指导学生诵读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感悟所用时间短。
2、教师准备还不够充分,语言不够简洁。
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地锤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