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培优训练(二)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
课内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内容?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4)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
A.记叙?
?
?
?说明
B.记叙?
?
?
?议论
C.议论?
?
?
?抒情
D.说明?
?
?
?议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哪一句?
(2)文中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资料及其主要成就,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3)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定在哪一天?有什么用意?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1)第一、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3)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
课外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朵花的约定和一座城的承诺
春山樱色,风华灼灼。连日来,随着武汉进入最佳赏樱期,武汉大学内拱门高架,红毯平铺,武大校长窦贤康院士带领师生,迎接来自各地的抗疫医护归来赏樱。游人如织的樱花大道,兑现着跨越四季的“樱花之约”,盛放着比樱花更美的战友情、手足情。
“待来年樱花盛开,盼君归来”。这是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年份,武汉人民对生死驰援、胜利凯旋的抗疫医护人员充满深情的离别赠言。这不仅是一朵花的约定,更是一座城的承诺。当春天再度来临,枝头的每一朵樱花,都以最灿烂的姿态,传递着最真切的情谊,迎接英雄们归来。
(摘自《湖北日报》2021年3月16日)
跨省兄弟搭档樱花树下再吟诗
2020年1月30日晚,新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汉,杨建中带领的新疆重症小分队与周晨亮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并肩战斗。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ICU,是生死交锋最激烈的战场。就在这个极度凶险的战场上,杨建中与周晨亮默契配合,成为“黄金搭档”,兄弟同心,抢救病人,结下深厚友谊。巧合的是,两人都喜欢文学诗词,在紧张的战斗之余,他们经常用诗句来记录日常所思所感,两人由此更是相互欣赏,惺惺相惜。2020年3月25日,新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前夕,杨建中慨然赋诗:“同城58,与君行,华夏毅,民族情……离别季,泪两行,道珍重,兄弟情。”当时,周晨亮很想邀请杨建中团队去看看武大正在盛开的樱花,但因故未能成行。分别后,深感遗憾的周晨亮在微信中写诗给杨建中:“花开花落人未还,空留花影羡煞人。赏花若无君作伴,景色再美不能看。”杨建中回诗:“樱花虽美不堪落,医者仁心古到今。方圆在心若磐石,来日再续疆鄂情。”
一年后,武大樱花再度盛放,兄弟俩的心愿终于实现了。3月13日上午,缤纷的樱花下,兄弟俩并肩赏花,并再次吟起去年两人的诗作。
(摘自《湖北日报》2021年3月14日)
(1)读报要学会赏标题,请你说说文段一的标题有何妙处。
(2)读报要学会比较。请说说以上两则材料在话题选点和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董瑞丰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够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安排,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常常为了琢磨一个问题,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他从小读书就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学得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把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他。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从事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却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选自《新华日报》,有改动)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B.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
C.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
D.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②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3)“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
(4)文中多处引用于敏的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以“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B.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C.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D.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2)根据文意,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在媒体上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该坚守象牙塔,屹然不动。
B.“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刘华?
朱基权)七十载沧桑巨变,七十载壮丽征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29日晚在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40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演出,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历程,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的美好前程。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处处欢声笑语。二楼眺台的横幅格外醒目: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大会堂天幕上,投映着姹紫嫣红的鲜花图案,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两面红旗造型的舞台墙矗立在台口,36名仪仗兵分列两侧。
19时55分,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步入大礼堂,同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着一曲振奋人心的旋律响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拉开帷幕。
晚会以“奋斗”为主线,共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篇章“浴血奋斗”一开场,交响乐与舞蹈《起来?
起来》便将人们的记忆带回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岁月,随后激昂的歌舞《国际歌》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交响乐、合唱和舞蹈《南昌起义》《西江月·井冈山》《过雪山草地》《延安颂》《怒吼吧黄河》《渡江?
渡江》等以时间的脉络,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斗争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第二篇章“艰苦奋斗”以绚丽宏大的合唱和舞蹈《东方红》开篇,回顾新中国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赞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各族儿女开启新生活的无尽喜悦,《英雄赞歌》《我的祖国》讴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抒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蓬勃斗志……交响情景表演《共和国之恋》中,“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许国,在飞机失事前用身体保护珍贵文件的场景,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第三篇章“团结奋斗”通过歌声和舞蹈表达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深情礼赞。《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等唱出国家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甜美;《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故乡的云》等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期盼;《战决口》《生死不离》《长江之歌》等展现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一首首经典歌曲、一段段精湛表演,让人们重温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发展奇迹。
第四篇章“奋斗吧?
中华儿女”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壮阔图景。朗诵《致敬人民》赞颂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力,歌舞《天耀中华》承载了华夏儿女祝福祖国平安昌盛的深厚情感,《一个都不能少》记录脱贫攻坚的奇迹,《强军战歌》抒发新时代军人的豪迈气概,《我的绿水青山》描绘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平——命运共同体》呼唤守望相助的美好未来,《不忘初心》《复兴的力量》以深情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唱出“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的庄严承诺,唱出“万众一心奔向前方”的壮志豪情。
“奋斗吧中华儿女,新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奋斗吧中华儿女,新时代的前程无比辉煌……”晚会在大型歌舞《奋斗吧?
中华儿女》中落下帷幕。大会堂内灯光璀璨,歌声和掌声汇成欢乐的海洋,气氛被推向高潮。
全场起立,共同高唱《歌唱祖国》。习近平等走上舞台同晚会演职人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观看晚会。
出席观看晚会的还有: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老同志代表,“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八一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全国先进模范人物、全国重点优抚对象代表,少数民族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代表,各国驻华使节、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等。
(发表时间:2019-09-30?
?来源:新华社)
(1)用原文句子回答下面两题。
①给这篇消息加一个标题。(含标点限40字内)
②概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观众一起观看演出的目的。(含标点限40字内)
(2)你从文中获得哪些关于《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信息?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含标点限80字内)
(3)这篇消息的结语是哪些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含标点限40字内)
参考答案
1.
(1)词语: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思想感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2)内容: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作用:详略得当,略写部分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部分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我西路军的渡江情况。
(4)B
2.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2)体现了新闻准确详实的特点。
(3)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定于每年的12月10日,因为这天是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定在这一天,以表示对这位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的怀念。
3.
(1)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3)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
(1)“一朵花”与“一座城”并列,句式对称,富有美感;“一朵花”与“一座城”对比,前者表现“约定”之美,后者表现“承诺”之重;“一朵花”与“一座城”很好地表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特征,也准确地传达了武汉人民的情谊。
(2)选点:文段一选点大,更加关注整体,表现医护人员与武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文段二选点小,更加关注典型人典型事。
表达:文段一以概述为主,侧重抒情,文段二侧重记叙和描写。
5.
(1)D
(2)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中国成功研制氢弹用时之短,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②“纯粹”是纯正不杂,精纯完美之意。该词高度概括了于敏,无私、忠诚、纯正、淡泊的高尚品格。
(3)①突出了“1967年6月17日”这个日子的不平凡,突出了氢弹爆炸成功这个事件的重要性;②突出了于敏的历史功勋。
(4)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感染力;②可以对于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突出了于敏的高尚品格,使于敏的形象更加丰满。
(5)点明文章的主人公及其高尚品格;命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ADC
7.
(1)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29日晚在京举行。
②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历程,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的美好前程。
(2)晚会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拉开帷幕,并在《奋斗吧?
中华儿女》中落下帷幕。
(3)最后两段,介绍了观看晚会的人员及其身份。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