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背诵并默写本文。
3.揣摩、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一、基础存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xīng)
遂至承天寺(suì)
B.藻、荇交横(zǎo)(xìng)
C.亦未寝(qǐn)
竹柏影也(bó)
D.念无与为乐者(y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B.念/无与为乐者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庭下/如积水空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5.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被贬至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二、阅读经纬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B.“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表明作者与张怀民情趣相投,都有着欣赏美景的情趣。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写了承天寺的月景,极具特色。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反问句,既表明承天寺夜景的美丽,同时又与下句中“闲”字相暗合。
7.下面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交代下文赏月的缘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宁静、清澈空明的月夜之景,令人留恋。
C.尾句是抒情作结,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苦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但也有其赏月的轻松愉快。
D.本文叙事简洁,含义丰富,写景简短有特色,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8.下面各项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深夜未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从中流露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中的“闲人”意指清闲之人,表明自己被贬之后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再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之句无一“月”字,却似处处写月,这种写法,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内心那幽言难说的情感——或被贬的悲凉,或赏月的欣喜,或人生的感慨,或漫步的悠闲。
D.作者被贬黄州,内心苦闷、孤寂,但通过本文还能体会到其轻松愉快,可见其内心的达观与积极的情怀。
9.结合作者经历,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拓展迁移
三、延伸阅读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③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④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⑤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⑥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
①相:察看。②庞安常:人名。③颖悟:聪颖,有悟性。④异人:奇异的人。⑤蕲(qí)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⑥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逸少是他的字。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曰螺师店(也)
B.辄深了人意(就)
C.水极甘(甜)
D.溪水西流(西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导人也。”
⑵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黄州后,到沙湖看田地,生了病,去求医才结识了麻桥人庞安常。
B.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很聪颖的人,他在纸上写字,用不了几个字就能说中别人的心事。C.作者在第二段紧扣一个“游”字,重点描写游沙湖的三处景物:清泉寺、洗笔泉、兰溪。
D.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其记“游”的内容却不多,第一段写记游的缘由,第二段写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
4.下面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在被贬之地黄州东南三十里之地的沙湖专买田、相田,患疾后又前向麻桥求医,暗含自己人生落寞之感。
B.从第一段中“余戏之曰”“皆一时异人也”的谐谑之中,可以窥探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
C.从文章第二段作者所做之“歌”中可以看出其从容自信、豁达大度、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最后“是日剧饮而归”再现了作者仕途落魄、借酒消愁的形象,读来令人心生悲凉。
参考答案
基础存盘
1.B(A中“欣”读“xīn”,C中“柏”读“bǎi”D中“与”读“yǔ”)2.B(“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3.C(这句话正确停顿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5.D(表现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阅读经纬
6.B(这两句话透露出作者与张怀民被贬后的孤寂、郁闷之情。)
7.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用了抒情,表达了作者看到月色后内心的欢喜。)8.B(“闲人”并非指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而是含有一种微妙复杂的情感。)9.苏轼获罪入狱,继而被贬,虽处境凄凉,内心苦闷,但却能由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而且还表现出欣喜、悠闲的情态。由此,面对人生逆境、坎坷,切勿悲观气馁,要乐观豁达,积极处世。
拓展迁移
1.D(向西)2.⑴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口,你用眼睛当耳朵,我们都是一对奇异的人。”
⑵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
3.B(在纸上写字的是别人,庞安常能从别人的字中说出其心事。)4.D(“是日剧饮而归”所表现的是作者洒脱、任性的性格,并非借酒消愁。)
附: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