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22: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课前准备
1.语文课本
2.红黑水笔
3.笔记本
4.端正坐姿,积极心态
学生演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yǔ)/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学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的人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心情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小组交流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突出了月光的澄澈及月夜环境的优美、清静。
小组展示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包括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随遇而安的乐观豁达等。
小组展示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小组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拓展延伸
实战演练
1、注音
解(
)衣
遂(
)至
未寝(

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jiě
suì
qǐn
xìng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罢了
3.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总结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叙写作者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情景,描写了月下美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似真似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在自嘲自解中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