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份PPT课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份PPT课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22:47:32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yān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边塞诗
诗歌朗读
出使

奉命出使,
到达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使边塞(叙事)
写景(抒情)
塞外风光(绘景)
战事繁忙(叙事)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记叙
描写、抒情
描写
记叙
整体感知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慰问边关守卫,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孤雁飞入了胡天。浩瀚的沙漠里烽烟直上,黄河边上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已在燕然前线。
读懂诗意
问题探究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属国过居延——行程遥远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暗示被排挤,微露出失意情绪
问边-----目的——前往边境慰问战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比喻
以“蓬”、“雁”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笔锋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失意的情绪在这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的画面美
有构图美
天边的落日
空中的烽烟
地下的河流
近处的烽烟
远处的夕阳
绵延无边的大漠
空间阔大
有色彩美
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黄的夕阳
一缕白色孤烟
河水闪着白光
鲜明优美
有线条美
纵的是孤烟
横的是长河
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联交代事由心情孤寂,颔联因想到自己被排挤而惆怅、激愤和抑郁。颈联看到大漠雄浑的景象转而心情变得开阔起来,尾联是对戍守边关将士们的赞扬。
使至
塞上
叙事
出使边塞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紧张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诗歌结构
实战演练
1.《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内心飘零
之感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一诗中,交代出使原委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共16张PPT)


王绩
律 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
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
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
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
(3)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文体知识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作者简介
王绩,隋末大乱,他回乡隐居。唐朝高祖时他被征辟(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出来待诏门下省,当时朝廷每天供给三升好酒。他发牢骚说“俸禄太低很寂寞,只有三升好酒令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到后特地把三升加到一斗,自此人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他又称病罢归,躬耕东皋。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写作背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
gāo



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
诗歌朗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在东皋处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树木都已经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读懂诗意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写了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承“望”字而来,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态;
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态。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
野望
叙事、抒情:徙倚
何依
远景、静态:树树
山山
近景、动态:驱犊返
带禽归
用典、怀贤:长歌
采薇
彷徨无依
孤独抑郁
诗歌结构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共15张PPT)
唐·白居易
钱塘湖
春行
解题
钱塘湖:
“春”
“行”
“春行”
指杭州西湖
点明季节,春季
点明行文线索
即春天出游
题目意思是:
(诗人)在早春之际到钱塘湖出游。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
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并称“大李杜”。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识作者
知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
贾(公)亭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野花零星开放渐渐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1.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几处”“谁家”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4.“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的句子是:
2、《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4、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业安排
背诵、默写这首诗。
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它改写或扩写为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共14张PPT)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黄鹤楼简介
白云黄鹤图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朗读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
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天从
黄鹤楼遥望对面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
的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旺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
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读懂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神话传说(叙事)
首联扣题,追溯神话传说,既令读者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为黄鹤楼笼上了神秘色彩。读首联,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诗人形象。
诗歌赏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虚景(绘景)
颔联紧承首联,写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仿佛有了情感和灵魂,千百年来与黄鹤楼相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景(绘景)
颈联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之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所见之景物,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何在?(抒情)
乡愁
尾联以抒情作结。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抒发乡愁。至此,诗人真正意图才表露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的失意和思乡之情。
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1)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友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2)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问题探究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
叙事:神话传说
绘景
抒情:故乡何在

虚景:白云千载
实景:汉阳树
鹦鹉洲
思乡情怀
诗歌结构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既描绘了所见黄鹤楼的远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衬托出作者内心清冷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直抒胸臆,道出了作者内心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共15张PPT)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解诗题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荆门:
送别:
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是
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
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识作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读诗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理诗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哪里。
品诗句
2.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衬托江水的平静。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本文总结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
送别
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
写景
激动
喜悦
尾联
思乡
惜别
1、《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旅夜书怀
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