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2 16:5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前准备
课本、导学案、双色笔、草稿纸
学生演讲
---纪实作品的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及主要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结合历史和作品中对长征的介绍,初步了解长征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埃德加·斯诺(1905-
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他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纪实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体会和辨别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等。
4.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学习与生活。
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1.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猜一猜“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3.简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猜一猜“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改名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8个星期5次重印,售出10余万册,引起广泛国际反响。后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的中共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努力下,将该书翻译成中译本。在出版的时候,为了躲避上海国民党反动审查机关的阻挠,遂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因当时党中央在大西北,“西”也可以暗喻延安、共产党。这与原作者的命名意图不谋而合。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2.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3.简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书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找出其相关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
2.探究长征的起因、路线、面临的困难和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分析长征的历史价值。
小组合作
人物及相关情节
周恩来
人物形象: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
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相关情节: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
走过乡回田埂。
交流展示
人物及相关情节
贺龙
人物形象: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相关情节:①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
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毛泽东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
盖、几件随
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⑤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人物及相关情节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锅踢掉。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
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
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
游击战取得胜利。
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
,
将棉衣给小号手披上。
彭德怀
人物及相关情节
朱德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①仔细制定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
②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③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
④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⑤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人物及相关情节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央红军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伤亡重大,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探究长征
1.长征的起因
交流展示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等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
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引导拓展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引导拓展
实战演练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红军长征辞典,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百科全书,是一部记载着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光辉历程的历史文献。
作为中学生应重温革命经典,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柳不拔的顽强毅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总结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