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学习如何描写人物方法。
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激发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为儿子操劳了一生,现在他老了,痴呆了,在他身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播放央视公益广告《饺子》剪辑后的视频)这位父亲虽然连自己儿子的样子都不认识了,但是他从未忘记什么?生
1:他从未忘记儿子爱吃饺子。生
2:他从未忘记爱儿子。
师:这就是父爱像雪一样纯洁,透明,无私,不含任何瑕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人间最伟大最无私最真诚的爱。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走进作者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踪迹》《背影》《绿》《荷塘月色》《匆匆》。
字词反馈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差使(
)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簌簌(
)
妥帖(
)
颓唐(
)
琐屑(
)
蹒跚(
)
踌躇(
)
惦记(
)
举箸(
)
迂腐(
)
深情朗读------体父爱初读课文------知内容过渡语:“散文是血写的,小说是水写的,诗歌是骨髓写的”。《背影》就是如同血那样情浓如血,如同水那样源远流长,如同骨髓那样供人给养,让我们集中精力,大声朗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
教师小结:概括记叙文内容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再读课文------知背影过渡语:父爱就如这茉莉一样,清新与优雅,总是静静开放,父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父爱是沉默的。
在父子送别时,从父亲的角度出发,课文几次写到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处“背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在作文构思方面得到什么启示呢?教师小结:用简短的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首段点题,尾段升华,首尾呼应,结构圆满;选材独特新颖。3、重点分析作者抓住父亲最具体最感人这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细致的刻画: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背影”,可以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提示:
1、语速和停顿2、情感把握
3、从穿着、动作等方面分析)
学生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整理:
关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这里写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不容易,表现出对儿子的深挚的爱。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吧,走路摇摆,动作缓慢,加上铁道边难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自己去给儿子买橘子,这里面渗透着父亲的深情。
:黑布、深清布,黑是可以读到父亲在守孝,从这几个布字里,可以看出父亲当时生活的艰难。教师引导:理解词语时可尝试做出类似动作帮助理解,在脑海中再现情景用情体会;理解结合特定的人生背景来理解时,需结合特定的人生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二、三段。(指名读)二、三段中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变卖,借钱,惨淡。(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精神支柱垮塌;“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经济支柱垮塌。父亲正值人生的最低谷。“变卖典质还亏空”、“借钱办丧事”,巨大的经济压力让父亲不得不人到中年仍急于谋事,生活的惨淡让他只能把丧母之痛隐藏于心,他必须坚强,他必须扛起整个家。
教师小结:我们再来看这处背影,黑就不仅仅是衣着的颜色,里面仿佛有父亲内心的凄苦;蹒跚也不只是腿脚不便,这笨拙的姿态里也有着父亲生活的奔波与艰辛。
学习迁移:请你模仿作者的父亲爬上月台时的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一写爬下月台时的情景,50字左右。精读品味------品语言过渡语:背影是一种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是一种含蓄,含蓄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的风景不仅体现在父亲的背影上,还体现在父亲语言上......(找到语言描写,反复品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4>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教师总结人物描写方法:播放微课,对人物的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人物形象会更鲜明更丰满,同时父亲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深情体会------子之情
过渡语:背影是一种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是一种含蓄,含蓄是一种魅力。父亲确是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却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就这么“攀着”“爬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疼爱,那么儿子对父亲呢?他理解父亲的关心与疼爱了么?
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体现儿子情感变化的语句并赏析。课文中作者一共流了几次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1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
悲哀的泪
)
2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
感动的泪
)
3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感伤的泪)
4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伤心的泪)
总结:这泪中充满了自责、愧疚,充满了对父亲的从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充满了对父亲的深爱和思念。五、
情感迁移------吾之行
过渡语:朱自清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最后终于收到了儿子爱的回报。其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在用一言一行传达着对我们的关爱。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甚至是一次批评。现在的我们意味着享受着父母的爱,我们该怎么做呢?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畅谈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总结:岁月如歌,父爱如山高,母爱似水深,就算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但心永远会陪伴他们。父母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倾尽所有,从没有过怨言,无论儿女对他们做过什么,也从没有抱怨过。无论父母为了我们做了多少,我们都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着,享受着,在这个亲情缺失的时代,我们呼唤亲情,在这个渴望亲情的时代,我们选择感恩,因为我们相信,多一份感恩,就会多一份爱。今天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愧疚,全体起立大声说一声,“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爸爸、妈妈,谢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