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培优训练 (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培优训练 (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17: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培优训练
(一)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
课内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藤野先生》(节选)
鲁?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尝与“不”连用,用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幸灾乐祸。反动派长期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痛恨。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所以”前后两部分内容本不构成因果关系,作者这么写突出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C.“——呜呼,无法可想!”表现作者对当时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的感慨。
D.选文中“也无怪他们疑惑”,“他们”指的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日本人。
(2)下列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B.选文中“那时那地”指的是看电影事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对仙台这里的氛围失望了,这是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C.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看出作者思想感情脉络。
D.全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通过外貌,语言等描写藤野先生。
(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①_______________(A.勉励
B.鼓励
C.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②_______________(A.珍贵
B.贵重
C.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末句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用动宾短语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2)写出你对画线句子中“不安和感激”的理解。
(3)选段主要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
?
(
课外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还不清的“账”
程存孝
①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②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装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③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④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⑤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
⑥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⑦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⑧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⑨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一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⑩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栽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個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他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
?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选自《散文选刊》)
(1)根据提示,填写空白处。
①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②故事情节:“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文章在朴实的叙述、描写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品味下面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
(3)找出文中与第⑤段画线词语“毫无防护”相照应的语句,再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本文标题为“还不清的‘账’”,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我”欠下了弟弟的什么“账”?为什么还不清?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世虎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
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工地打工的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那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
④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⑤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
⑥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⑦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
⑧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
⑨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去酒楼洗盘子、销售员,如今的他,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和脚踏实地的珍贵。
⑩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
?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
?“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
?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
(文章选自《意林》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他”为人物中心,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文章情感真挚,构思新奇,文笔优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C.文章采用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记叙了“他”误入歧途后又改过自新的事例。
D.文章叙写了两个偷窃者,一个曾经的罪人阻止正在犯罪的人,以对比来提示主旨。
(2)阅读小说,依据内容,完成填空。
段落
内容概括
表现心理活动的词
全文的线索

第一次偷窃成功
害怕
【F】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
觉得塌了
【B】_______________
遭遇白眼
【C】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结合上下文,说说两处“颤抖”的不同含义。)
②“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谈谈表达效果。)
(4)文章标题是《手》,但有人将标题改为了《在公交车上》,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理由。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庚子年的一粒谷子
当村子里开始荡漾着桂花的香气时,田野里的太湖糯黄了。
今年的稻子真黄啊,置身白荡湖畔的田野里,我被一望无际的稻谷包围了。一粒粒的谷子挤满了枝头,金黄、饱满,贮藏着天地日月,风花雨雪。庚子年尤其不容易,长达数月的新冠病毒疫情,接着又是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一场又一场考验扎堆般来了。一粒谷子跑啊跑,像出膛的子弹,无论如何不能停下,穿过黑夜和风雨,穿过侵蚀和戕害,有些谷子在路途上夭折了,更多的谷子顺利地抵达了终点。现在,它们谦逊地低下头来,这走上国徽的稻穗,包围着家园,它的姿态已说明了一切。每一粒谷子都带着微笑。
像贫困户施祥龙般敦厚、朴实的微笑。
他皮肤漆黑,像一个烧炭工人。那种黑,是堆在脸上的。他说,这不是阳光晒的,而是药物副作用的结果。
他是一个农民,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换肾病人。对施祥龙来说,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他开着一辆红四轮拖拉机,在攀爬一段陡坡时,水箱里沸腾的开水突然倾泻出来,劈头盖脸地浇到他的身上,他被大面积烫伤,当场就昏迷过去。附近几个正在锯树的乡邻急忙将他送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他好歹捡回了一条性命。几年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双腿浮肿,经检查,确诊患上了肾炎。这个原本身高一米八体格魁梧能挑两百斤担子的汉子,从此又走上了四处寻医问药的路途。一张又一张“单方”,一剂又一剂“良药”。两年后,他骨瘦如柴,不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被医生宣布为尿毒症。一周三次透析彻底摧垮了这个铁打的汉子,他的双腿软得像棉花,再也无法在家乡的土地上疾走如飞了,他感觉自己像一棵病虫缠身的水稻,随时有枯萎的可能。
每粒谷子都千锤百炼,每个农民都九死一生。
一个伟大的女人挽救了他。在透析期间,他的妻子唐传云瞒着他,悄悄地去做了肾源匹配检查,万幸的是,肾源配型成功。在妻子的强烈坚持下,施祥龙顺利实施了肾脏移植手术。无论是赖活、歹活、偷活或借活,他都要顽强地活着。他相信命运可以改写。施祥龙高大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白荡湖畔的田野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不仅活过来了,而且还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家庭农场。他的农场里,良田千顷,稻虾共生,鹅鸭成群,瓜果飘香。祥龙牌稻虾米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产品。
能有这一天,怎能不好好庆祝一下呢?在县融媒体中心的朋友王建生的帮助下,施祥龙决定以他个人的名义举办一场丰收节,地点就选在他的农场里。在这个节日里,他要让自己的农场露露脸,要带着他的谷子们,一起欢庆这个难忘的庚子年丰收。
9月23日,雨后天晴,是举办丰收节的好日子。施祥龙是一个种田好手,可是,要他牵头举办这样一场庆祝活动,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愿意去尝试新生事物。
红色的舞台在稻田中央搭了起来,正面是一个巨大的“丰”字。设计简洁而富有特色,“丰”字下面,挂着一捆金黄的稻束,这是刚从田野里收割来的,上面还沾着新露。再下面,是一只装满新谷的稻箩,谷子堆得冒尖。今天是谷子的节日,它们成了舞台上的主角。我们看着它们微笑,看着它们放歌起舞,在大鼓书的鼓点声里,演绎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故事。舞台前方并列排放一把把崭新的镰刀,新镰如月,秋风试刃,我们在它的光芒里看见了时丰廪实。
新米已碾了出来,一袋袋地码放着,一只海碗装满了新米摆放在桌上。空气中飘荡着米香。瓷白的新米,像妹妹的肌肤,像母亲的白发,像那艰难的岁月里,一张张饥饿的脸。村子里还有嗷嗷待哺的人么?想起了一个世代相传的风俗:半碗白米送亡者上路;安葬时,也会将包括米在内的五谷撒进吉壤。米陪伴着人,生或死,米能安妥灵魂。
面对着自己的农场,施祥龙开始直播,介绍起自己的稻虾米。一个黑炭般的农民,站在田间,面对着直播架,运用地道的枞阳方言,向外面的世界介绍着自己的产品。施祥龙是一个有想法的农民,他在不停地奔跑着,和时间赛跑,和市场赛跑,他有着无穷的力量。
每一颗有梦想的谷子,都会有沃野和远方。
(选自《声音合肥》,作者:枞阳谢思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施祥龙的形象。
(3)本文采用了双线索叙述,各是什么?
(4)按要求品析词语和句子。
①今年的稻子真黄啊,置身白荡湖畔的田野里,我被一望无际的稻谷包围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一个黑炭般的农民,站在田间,面对着直播架,运用地道的枞阳方言,向外面的世界介绍着自己的产品。(人物描写的角度)
(5)说说作者以“庚子年的一粒谷子”为题的好处。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心中的白杨
刘立新
①母亲命苦。6岁那年,外公病故,家道中落,外婆含辛茹苦把母亲和两个舅舅好不容易拉扯大。在那个极度饥饿的年代,母亲饱一顿饿一顿,有时几天不进一粒米,整日以野菜和薯片充饥,更糟糕的是有时连野菜和薯片都吃不上,饿得直呕黄水,伏在一条长凳上,眼里噙满了泪花,但她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在外婆的劝说下,只有闭着眼睛吃难以下吞的米糠度日。
②到了读书的年龄,开明的外婆东挪西借凑钱送母亲去上学。母亲自然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超常的勤奋,成绩十分优秀,后终因家庭严重经济危机,小学六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
③母亲长大后,和父亲由相识到相知、相爱。父亲高安师范毕业后在乡村一所小学教书。当时生产队要冬修水利,那年月分油分粮都按照农村户口多少分,冬修水利任务自然也按户口分。由于父亲在外地教书,周六才回家。全家3个农村户口(母亲加上奶奶、爷爷)的水利任务全落在母亲的双肩上。
④在农村夫妻双方大多是农村户口,两口子干起活来有帮手,一般是女的铲土,男的挑土。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干不了冬修水利这样的重活儿,铲土、挑土二合一全部由母亲承担,可想而知,这于母亲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那段时间,每天天麻麻亮,天边露出熹微的晨光。母亲就起床,做好简单的饭菜,用竹筒装好,扛起劳动工具加入冬修水利的队伍。一向好强的母亲,干起活来不比男劳力差多少。她铲土,挑担从从容容,不急不慢,不像有的男劳力,拼命干一阵子活后,全身酸软,坐在地上歇息,慢腾腾地从口袋里掏出劣质香烟,大口大口地抽上半天。而母亲累了,只是抬起头望望蓝蓝的天空,透一口气,接着又干起活来。
⑤中饭时分,母亲把扁担一横,坐在上面,打开竹筒,背着风吃饭。因为距家路途远,为了省时间,母亲和村民通常带饭菜冬修水利。饭毕,有的夫妻俩凑在一起家长里短聊起家事来,而母亲放下筷子,稍歇一会儿,就摸起扁担和铁锹干起活来。由于母亲争分夺秒地干活,一天下来,她的劳动量不比夫妻俩的劳动量少,为此村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每每这时,她莞尔一笑,低头继续干活。
⑥冬修水利很辛苦。常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冬天北风呼啸,干活时即使身上衣服湿透了也不会觉得冷。当暮色降临,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一吹,周身冷得瑟瑟发抖,身上起鸡皮疙瘩。母亲因此患了几次重感。生产队长劝她休息,可她笑着说,没事,干干活就会好的。第二天,她依旧出现在冬修水利的战场上……
⑦后来,母亲跟随父亲在外地教书。小学没毕业的母亲自然知道自己底子薄。母亲怕误人子弟,当东方破晓,她起床给自己“充电”——对着录音机学汉语拼音。有时为了读准一个音,她反复练习,不耻下问,问当校长的父亲,问同事;为了上好课,她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书籍,深入课堂听老教师上示范课……功夫不负苦心人。学末全乡质量抽查,她任教的二年级语文获得了全乡第三名(平行班13个),还获得了乡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尔后她任教三年级语文,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她大胆创新,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以模仿范文作文,下水作文教学为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同行的普遍关注。
⑧1987年12月18日,是一个灰色的日子。年仅45岁的父亲因公殉职。为了支撑这个破碎的家,坚强的母亲很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现在回忆起来清晰如昨天。其时家里有三亩责任田,由于没有农耕技术。特别是双抢季节,只有花钱请人做,这给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无奈之际,母亲对我说,孩子,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万事开头难,跟着伯父学耕地吧。对农耕技术一窍不通的我,在母亲的鼓励下,毅然地扶起了犁耙……看到我扬鞭耕田的样子,母亲眼角漾起了笑的涟漪。我十分理解母亲,这是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作出的抉择啊!作为她唯一的儿子,我能让她——已饱受生活打击,没有丝毫怨言,默默忍受着苦和痛的母亲失望吗?
⑨干农活有时不分日夜。有一次黄昏,我在耕地,耕牛疲惫不堪,天渐渐暗下来了,举目四望,村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陆续收工回家,广袤的田野显得异样的空旷而沉寂,耳畔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声和清冷的狗吠,一种凄凉和恐惧袭上心头,叫人不寒而栗。突然,耕牛呆立不动,我蓦然间记起了奶奶对我说过的话:牛不走是碰到了鬼。正当我万分惊慌之时,母亲肩头扛着一把铁锹,手里端着一杯茶出现在我面前。“天暗下来了,我担心你口渴,给你送茶水来。”母亲站在我面前,我感到轻松而踏实,脸上洋溢着笑。
⑩月亮升起来了,弓儿似的挂在树梢上,如水的月辉泻满了田野。我还在田里“工作”,母亲坐在水沟边一直陪伴着我。不经意间,借着月光我看到了她的背有点儿驼,我诧异万分,母亲苍老了,生活的重压,父亲英年早逝对她的打击,严重地摧残了她的身心,她的背能不驼吗?
?2002年,全家乔迁县城,家境渐渐好起来,母亲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初来乍到,母亲颇不习惯,举目大多是陌生的面孔,整天待在家里,不愿出门,但凭着她和善的性格,很快和城里的老人打成了一片,早晚锻炼身体,唱歌、跳舞,生活很有规律,母亲的“心”仿佛年轻了许多,满是皱纹的脸上泛着红光,眉眼间时不时扑腾着笑意。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心里默默地为母亲祈祷:祝愿我的母亲、天底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
?我的母亲极普通,普通得就像沙漠里的一棵白杨。我心中的白杨,永远枝繁叶茂!
(选自网络,文章有删改)
(1)这篇叙事散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它们分别是什么?
(2)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母亲就起床,做好简单的饭菜,用竹筒装好,扛起劳动工具加人冬修水利的队伍。
(3)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按照例句仿写两个句子。
例:母爱是一首田园诗,悠远宁净。
(5)说说文章题目《心中的白杨》的含义?
参考答案
1.
D
B
(3)同胞因愚昧被杀,群众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被侵略,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2.
(1)①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②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①B,②C
(3)“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4)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3.
(1)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裹脚。
(2)“不安”是“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了;“感激”是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位弱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
(3)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4.
(1)①捅马蜂窝(或“马蜂窝”),②“我”让弟弟趴好,独自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变“马蜂窝”
(2)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了弟弟事后被“我”询问时的不好意思,突出了弟弟的纯真朴实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弟弟奋不顾身护“我”、爱“我”的感人形象,突出了深厚的手足情谊。
(3)第②段“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与第⑤段“毫无防护”照应。
作用:第②段为第⑤段埋伏笔,两处互相照应,反复强调了弟弟是在“毫无防护”下扑打毒蜂,突出了弟弟注重兄弟情谊、舍命救“我”的感人形象,也表达了“我”对弟弟的强烈的愧疚与感激之情。
(4)“我”欠弟弟的“账”表面指的是十三岁那年,“我”带弟弟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差点被马蜂蜇死的事情;实际上指的是亲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深厚兄弟情。作者因自己当年鲁莽行为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愧疚,同时,对弟弟舍身救“我”性命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份愧疚与感激是无法用金钱称量的,是难以报答的,当然也就无法还了。
5.
(1)C
(2)【A】别墅偷窃入狱,【B】⑨,【C】灰暗(或:真实地懂得),【D】阻止偷窃,【E】如释重负,【F】手
(3)①第一处:看到“这只手”伸向别人的皮夹,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担心“这只手”重蹈“他”的覆辙,所以“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第二处:怕“他”报警时心虚、害怕以至于后悔的样子,故而“颤抖”。
②运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既写出了“这只手”涉世不深,还葆有一颗纯真的心,又形象写出“这只手”在扒窃时害怕被发现的心虚惊慌的样子。
(4)示例一:我更喜欢《手》,因为“手”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这只手回忆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同时暗示了文章主旨:误入歧途将悔恨终身,改过自新脚踏实地、向善向美助人归正才是正途。以“手”为标题,还更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更喜欢《在公交车上》这个标题。因为这个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回忆“他”不堪的过往,并且制止“这只手”正在失足的行为都发生在公交车上,同时也暗示了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
(1)文章以庚子年的一粒谷子为喻,讲述了贫困户施祥龙两次遭遇的人生不幸,在妻子唐传云的帮助下,通过创办家庭农场改写命运并创办丰收节的事。
(2)示例:“施祥龙高大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白荡湖畔的田野里”,可以看出他的顽强;“祥龙牌稻虾米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产品”,可以看出他勤劳能干;创办丰收节,做直播,可以看出他愿意去尝试新生事物,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3)每粒谷子经过千锤百炼,喜获丰收;农民施龙祥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稻田一望无际的情形,表现了“我”的惊叹之情。
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展现出施龙祥直播时的情态,表现出他敦厚、朴实的形象和对理想的追求。
(5)庚子年的谷子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新冠病毒疫情和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遭受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终于成熟,暗喻了施祥龙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终获成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
(1)明线:母亲艰辛勤劳的一生。
暗线:“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示例:用“起来”“做好”“装好”“扛起”“加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母亲起早贪黑,勤劳勇敢,坚强不屈,任劳任怨扛起重担,肩负起全家冬修水利的繁重任务。
(3)结尾点题,总结全文,升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4)示例:母爱是一幅山水画,自然清新。
母爱是一曲抒情歌,空灵悠远。
母爱是一场杏花雨,润物无声。
(5)示例:母亲极普通,普通得就像沙漠里的一棵白杨,扎根贫瘠的土地,不怕风霜雨雪,不畏沙尘风暴,默默地忍受着、坚强地挺立着!母亲的品质犹如白杨树的品质,含辛茹苦依旧善良乐观,历经沧桑依旧勤劳勇敢。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