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
课内基础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
?
?
?
?
?
?
?
?
?
?
?
?
?
?
?
?
?
?
?
交辉:交相辉映
B.夕日欲颓?
?
?
?
?
?
?
?
?
?
?
?
?
?
?
?
?
?
?
?
颓:坠落
C.四时俱备?
?
?
?
?
?
?
?
?
?
?
?
?
?
?
?
?
?
?
?
时:时间
D.欲界之仙都?
?
?
?
?
?
?
?
?
?
?
?
?
?
?
?
?
?
欲界:人间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甲】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共同的情感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书?
?
?
?
?
?
书:___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
?
?
?
?
?
?
?
歇:______________
③念无与为乐者?
?
?
?
?念:______________
④怀民亦未寝?
?
?
?
?
?
?寝: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4)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画线句谈谈【甲】【乙】两文分别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选自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注】①石门:石门峰。②胁:山腰。③岐:岔道。④级:把(它)凿成石级。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沉鳞竞跃?
?
?
?
?
?
?
?
?
?
?
沉鳞:_____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与:_______________
③悬者植梯接之?
?
?
?
?
?
?
?
?
?植:_______________
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
?
?
?
?念: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B.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C.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D.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4)【甲】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乙】文中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兹游快且愧矣”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黑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感自满母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于斯已办(????????)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
(
课外拓展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小海解释了下面画线字的意思,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类)
B.以至呵逐亦不去(离开)
C.颇骇怪(奇怪,惊疑,这里是“对……感到奇怪”)
D.县令果健者(有才能)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蒋
曰
不
然
令
必
健
者
能
使
人
不
敢
慢
其
命
令
如
此
(3)小海赞赏“蒋堂”,而小华钦佩“县令”,你更赞同谁的想法?结合选文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有盗劫一富室,其党手炬露刃,迫胁家众曰:“敢号呼者死!”皆噤不出声。一灶婢年十五六,睡厨下,乃密持火种,潜至后院,乘风纵火,焚其积柴。烟焰烛天,阖村惊起,数里内邻村亦救视。大众既集火光下明如白昼群盗格斗不能脱竟骈首就擒。主人深感此婢,欲留为子妇,其子亦首肯,曰:“具此智略,必能作家,虽灶婢何害。”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作家:理家,治家。
(1)下列选项中画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党手炬露刃(火把)
B.阖村惊起(全)
C.具此智略(略微)
D.虽灶婢何害(妨碍)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众既集火光下明如白昼群盗格斗不能脱竟骈首就擒
(3)文中灶婢的“智”体现在哪里?你学过的古文中还有谁是有智之人,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任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古代人名。②张:乐器上弦。③饬:通“饰”,修饰。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处
不
重
席
食
不
贰
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期年而有扈氏服”的原因。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蒸饭成粥
宾客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二人进,俱委而窃听。炊忘著,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太丘曰:“尔颇有所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言无遗失。太丘曰:“如,但糜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诣:拜访。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③进火:烧火。④著箅:放竹箅。箅,蒸饭用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⑤馏:蒸饭。⑥糜:粥。⑦识:记住。⑧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补充遗漏的。⑨如此:像这样,如同这般。⑩自:自然,当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诣陈太丘宿
B.炊/何不馏
C.尔颇有所/识不
D.二子/长跪俱说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①俱委而窃听(????????)
②对曰(????????)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
(1)C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多为四字短语,偶有长短句,读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
(4)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2.
(1)①书信,②消散,③考虑,想到,④睡觉
(2)①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水藻和荇菜一样。
(3)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4)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情;【乙】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
3.
①指水中潜游的鱼,②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③树立、树起,④考虑、想到
A
(3)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②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
(4)第一问:①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
第二问:①感到心情愉快是因为黄山是作者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②感到愧疚,是因为这样奇妙的境界,上次却没有前往探寻。
4.
(1)①全,都,②坠落
(2)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3)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4)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5.
(1)A
(2)①消散,②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③这里
(3)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②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或挡住)了太阳。
(4)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6.
(1)A
(2)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3)示例1:我赞同小海的想法,因为蒋堂眼光独到、善于识别人才:县差执着等待回信,推测出县令是个有才能的人;爱惜人才:亲自为有才能的县令传扬声誉,推荐贤能。
示例2:我赞同小华的想法,因为县令有才能,他能够让作为下属的县差不敢怠慢他的命令,执着等待蒋堂的回信;同时苏子美也证实了县令是一位能干的人。
7.
(1)C
(2)大众既集/火光下明如白昼/群盗格斗不能脱/竟骈首就擒
(3)她在危急情况面前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用放火引来众人救火,并抓住盗贼,使主人一家得救。例如《河中石兽》里的老河兵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找到石兽,充满智慧。孙权智在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再现身说法强调学习的作用,让吕蒙心服口服并开始学习。
8.
(1)处不重席/食不贰味
(2)作战却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啊。
(3)善于反思不能取胜的原因;注重自我修养德行,严于律己;尊重人才。
9.
(1)C
(2)①舍弃,②回答
(3)像这样,只喝粥当然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
(4)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