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
③轼诣武卫营_______________
④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中苏轼月夜赏景散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B.水中藻、荇交横/疏条交映
C.念无与为乐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D.如吾两人者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文蕴含了作者复杂的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欣然起行(?
?
?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
?
)
③盖竹柏影也(?
?
?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东坡志林·儋耳夜书》)
【丙】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宋史·苏轼传》节选)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四处。
生
十
年
父
洵
游
学
四
方
母
程
氏
亲
授
以
书
闻
古
今
成
败
辄
能
语
其
要
(2)解释下面的画线字词。
①遂至承天寺(
???????)?
?
?
?②但少闲人(
???????)
③历小巷(
???????)?
?
?
?
?
?
?
④母许之否乎(
???????)
(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盖竹柏影也?
?
?
?
?
②盖自笑也
B.①孰为得失?
?
?
?
?
?
?②吾与徐公孰美
C.①念无与为乐者?
?
?
②一念之贞
D.①欣然起行?
?
?
?
?
?
?②予欣然从之
(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积水空明”写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里点染出的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B.《儋耳夜书》中的“笑”字正是这篇文章的文眼。苏轼笑什么呢?笑自己月下赏灯之乐,笑夜游兴尽而门之乐,笑憎耳民生殷富;也笑韩退之老先生不懂钓鱼真味……
C.苏轼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当他读《庄子》时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
D.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文风,见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但最终还是让他的学生曾巩名列进士第一、苏轼第二,后来他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画线的字。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怀民亦未寝(????????)
④相与步于中庭(????????)
(2)翻译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3)【甲】【乙】两文都描绘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之美,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浓缩在_______________中。(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勤?
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确:确实,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
?
?
?
?
矜:夸耀
B.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
?
?疾:痛恨
C.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
?
?善:善良
D.有弗窃笑之者乎?
?
?
?
?
?
?
?
?
?
?窃:暗中
(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②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3)选文第二段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士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注】①明名:盛名。②务:致力于,重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3)请从对比说理的角度,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阐述的道理。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年大将军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孝廉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曰:“下科状头当属君也。”盖年声势赫濯,诸试官皆不敢违故也。蒋见其自用威福,骄奢已极,因告同舍生曰:“年公德不胜威,其祸立至,吾侪不可久居于此。”其友不听,蒋因作疾发辞归。未逾时,年以事诛,幕中皆罹其难。
(《啸亭杂录》)
【注】①赫濯(zhuó):显赫盛大。②吾侪(chái):吾辈。
(1)①解释文中画线词。
诸试官皆不敢违故也_________________
吾侪不可久居于此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友不听,蒋因作疾发辞归。
(2)蒋衡认为“吾侪不可久居于此”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赞美年将军的惜才爱才之举。
B.表明蒋生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C.告诉我们对待主子要忠心。
D.赞扬蒋生很有先见之明。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之于道路
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隐微之过者,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桂木者必去蟫长良苗者必稂任正士者必绝邪人。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书省黜之。
【注】①蟫蠹(yín
dù):指蛀虫。
②芟(shān):除去,消除。③稂莠(láng
yǒu):有损于禾苗生长的野草。
(1)“闻之于道路”这句话的意思,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
植桂木者必去蟫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3)文中体现的太祖治国理政思想与《出师表》中的三条建议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请就其中一条建议简要分析太祖的治国理政思想。
参考答案
1.
(1)①院子里,②只是,③到……去,④保全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③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4)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旷达乐观。
精神品质: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2.
(1)A
(2)①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①贬谪的悲凉;②人生的感慨;③赏月的喜悦;④漫步的悠闲。
3.
(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大概是
(2)①张怀民也没有睡,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3)B
4.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①于是,就,②只是,③经过,越过,④答应
(3)C
(4)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②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5)D
5.
(1)①消散,②坠落,③睡觉,④院子里
(2)①确实是人间仙境。
②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3)山川,月色,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1)C
(2)①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
②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
(3)作者认为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人们痛恨厌恶,鄙弃轻视那种“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的学习态度;人们会称赞、羡慕那种“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的学习态度,从人们对这两种不同学习表现的态度对比中可见。
7.
(1)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
(2)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
(3)本文将圣王能取得盛名广誉的原因和暴王失掉国家的原因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百姓)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8.
(1)①原因(缘故),停留,②他的朋友不停,蒋衡于是借口疾病发作告辞回家。
(2)年公德不胜威,其祸立至。
(3)D
9.
(1)道听途说
(2)植桂木者必去蟫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3)示例:亲贤远佞。太祖认为治理国家,任用正直之士,一定要杜绝奸邪之人,不盲目听信奸邪之人的言论,在其气焰还没盛时就及时扑灭,减少损失。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