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0: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诗歌你来答
远近高低各不同
竹外桃花三两枝
欲把西湖比西子
但愿人长久
门前流水尚能西
大江东去,浪淘尽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千里共婵娟
春江水暖鸭先知
休将白发唱黄鸡
淡妆浓抹总相宜
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人生履历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伟大作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寒食帖》
艺术全才,堪称大宋流量担当
北宋版图
眉山
杭州
黄州
凤翔
汴京
惠州
儋州
密州
天高地阔
欲往观之
初到京城,C位出道
千古第一考
杭州站打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密州站打卡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黄州站打卡
人间美食不可辜负
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记承天寺夜游》
袁老师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说:
3.铭:
4.书:
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
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猜一猜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生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知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感情
1.听读:听节奏,情感语气变化(念、盖、但。

2.自读,读出文言韵味,感受作者心情变化。
小Tips: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读出一点诗文的节奏
承天寺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Jiě
zǎo
xìng
suì
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动宾断句
主谓断句
主谓断句
基础句式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组组合:
疏通文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此文)
理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连词“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思路: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自由朗读课文。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本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说说你的看法。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意已经理解,说说你是否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合作探究、交流)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方法提示
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如何鉴赏散文中的“景语”?
合作探究
品“月色之美”

出美感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语言美
运用比喻修辞。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意境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月色
藻荇——月影(竹柏影也)
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环境静谧的特点,再现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愉快闲适的心情,同时流露出淡淡的孤寂失意愁绪。
方法提示
翻译+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句中的运用+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翻译+词义+带词解句+突出事物特点+表达的情感
文言句子赏析步骤(修辞、字词)
合作探究
悟“闲人之情”

出作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路梳理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讨论: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两层意思: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欣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悟“闲人之情”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悟“闲人之情”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悟“闲人之情”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
悟“闲人之情”
1.即清闲的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2.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
3.其次,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闲”字的情感
闲人之情指: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悟“闲人之情”,说人生道理

出道理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忍得住孤独
挺得住痛苦
挡得住诱惑
受得起打击
担得起责任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经得起折腾
丢得起面子
提得起精神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




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
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两汉经学
倒装句
省略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判断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谢谢观赏
小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