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20分)
1.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8分)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天下万物,皆有灵性。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祖国山河精彩纷呈,
不同地域景色不同,他们挥洒笔墨,留下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王维的《使至塞上》中(1)
“
,
”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2)“月下飞天镜,
”展现了海市蜃楼的壮丽奇妙;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从动态的角度抒写鱼儿争相嬉戏的灵动场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4)“
,
”由早莺和新燕尽显初春的生机与活力;崔颢的《黄鹤楼》中(5)“
,
”通过描绘汉阳城上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灵、悠远的画面。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3分)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1)yí
zhǔ(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项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创作领域颇有(2)
jiàn
shù(建树)的作家。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许多作家为了获此殊荣,不分日夜、(3)
dān
jīnɡ
jié
lǜ(殚精竭虑)地创作着文学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C.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
D.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解析: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褒义,与本句的情感色彩不符
4.下列语段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
(A)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理性的记忆是人所赋予的。(B)但是这种记忆并不是
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怀旧情绪的。(C)我们要提高保护城市记忆的态度,不能随
手把极其珍贵的记忆抹去。同时还要注意,(D)城市记忆的保护要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
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绝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态度”改为“认识”。
5.阅读下列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本报讯(记者杨升通讯员王凯李波),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停放点,采访中市民表示,希望能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通过前期多次调查、研究,江汉区城管部门拟定在辖区内的京汉大道、解放大道、青年路、香港路等20条主次干道共设置42个单车停放点,主要集中在商场、医院、学校、地铁口、客运站等共享单车“曝光率”高的区域,且多数停车点位为新增的。
(1)本则消息的导语是: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
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
(1分)
(2))很如你是长江目报社的一名记者,想就此事采访江汉区城管部门的张主任,你准备向
他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两条)(2分)
①张主任你们对新添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有哪些管理措施?②请问张主任,你们近期有设置共享单车去属停车点位的计划吗?
二、阅读(50分)
(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17分)
【甲】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
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nǎng):以往,过去,从前。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4分)
(1)略无阙处(同“缺”,
)
(2)属引凄异(延
长
)
(3)二人对酌(
饮酒
)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日出至薄暮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然未尝等泰山/康肃忿然曰
D.已至半山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解析:A.在/从;B.所以/旧的;C.然而/…的样子;D.到,到达。
8.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多趣味。
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0.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
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
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
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
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解析:《三峡》一文,写山的句子主要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登障,隐天蔽日”以静为主。
11.通过对选文【乙】的阅读,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从两位老翁不服老克服种种困难爬上泰山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启示:只有秉持锲而不
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
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竞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2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
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
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开,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
中,仅仅50克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1起;其中2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
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记者吕玥通讯员王鹏程于军2015年3月24日)
12.这则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哪里?(3分)
时效性:新闻中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
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新闻中还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13.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新闻的副标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概括了消息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向她学习。
C.文中提到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的场景,意在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解析:A.弄错新闻的主标题和副标题;B.“探访”部分呼吁人们理解、支持环卫工人的工作;
C.意在说明车窗抛物的危害性。
1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4分)
①人们对“车窗抛物”这种陋习的认识不到位。②一部分人的文明素养不高,心存侥幸,知法犯法。③现有法律或条例处罚力度较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
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
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娘嗔怪道:“瞧你们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
写“游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
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图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儿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15.请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
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16.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①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②乡邻对他孝顺的赞扬与他并不是真孝顺的
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构上:①交代谈话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②照应题目“回家”
17.品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2)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明信片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18.八年级(6)班展开了一次有关“过年回家”的辩论赛。反方辩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陋习,正方辩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独有体现。你站在哪一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观点一:我支持正方,理由略。观点二:我认同反方,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
(四)名著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9一21题。
【A】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
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
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可是,这第一次遭遇不过是少年先锋队以后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开端而已,因为我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精神。
【B】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
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
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
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白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19.选段【A】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他们为“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0.结合选段【B】并根据你所了解的关于周恩来的有关事例,说说为什么作者在周恩来身上
找不出“狂热分子”该有的神色。(2分)
因为周思来是读书出身的,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而且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
21.请结合整部名著分析“红小鬼”这个群体。(3分)
①“红小鬼”是对红军小战士的爱称;②他们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受到压迫和剥削,或者因为家破人亡而参加革命,所以革命性很坚定;③他们生气勃勃,忠心耿耿、爱
憎分明、坚持原则、勇敢善良。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竞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一阶段的努力。有的人下定决心不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20分)
1.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8分)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天下万物,皆有灵性。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祖国山河精彩纷呈,
不同地域景色不同,他们挥洒笔墨,留下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王维的《使至塞上》中(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展现了海市蜃楼的壮丽奇妙;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动态的角度抒写鱼儿争相嬉戏的灵动场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际春泥”由早莺和新燕尽显初春的生机与活力;崔颢的《黄鹤楼》中(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鹦鹉洲”通过描绘汉阳城上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灵、悠远的画面。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3分)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1)yí
zhǔ(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项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创作领域颇有(2)
jiàn
shù(建树)的作家。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许多作家为了获此殊荣,不分日夜、(3)
dān
jīnɡ
jié
lǜ(殚精竭虑)地创作着文学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C.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
D.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
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解析: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褒义,与本句的情感色彩不符
4.下列语段中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C)(3分)
(A)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理性的记忆是人所赋予的。(B)但是这种记忆并不是
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怀旧情绪的。(C)我们要提高保护城市记忆的态度,不能随
手把极其珍贵的记忆抹去。同时还要注意,(D)城市记忆的保护要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
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绝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态度”改为“认识”。
5.阅读下列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本报讯(记者杨升通讯员王凯李波),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停放点,采访中市民表示,希望能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通过前期多次调查、研究,江汉区城管部门拟定在辖区内的京汉大道、解放大道、青年路、香港路等20条主次干道共设置42个单车停放点,主要集中在商场、医院、学校、地铁口、客运站等共享单车“曝光率”高的区域,且多数停车点位为新增的。
(1)本则消息的导语是:从上周开始,江汉区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
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1分)
(2))很如你是长江目报社的一名记者,想就此事采访江汉区城管部门的张主任,你准备向
他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两条)(2分)
①张主任你们对新添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有哪些管理措施?②请问张主任,你们近期有设置共享单车去属停车点位的计划吗?
二、阅读(50分)
(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17分)
【甲】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
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nǎng):以往,过去,从前。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4分)
(1)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日出至薄暮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然未尝等泰山/康肃忿然曰
D.已至半山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解析:A.在/从;B.所以/旧的;C.然而/…的样子;D.到,到达。
8.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多趣味。
9.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0.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
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
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
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
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解析:《三峡》一文,写山的句子主要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登障,隐天蔽日”以静为主。
11.通过对选文【乙】的阅读,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从两位老翁不服老克服种种困难爬上泰山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启示:只有秉持锲而不
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
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竞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2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
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
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开,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
中,仅仅50克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1起;其中2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
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记者吕玥通讯员王鹏程于军2015年3月24日)
12.这则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哪里?(3分)
时效性:新闻中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
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新闻中还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13.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新闻的副标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概括了消息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向她学习。
C.文中提到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的场景,意在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解析:A.弄错新闻的主标题和副标题;B.“探访”部分呼吁人们理解、支持环卫工人的工作;
C.意在说明车窗抛物的危害性。
1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4分)
①人们对“车窗抛物”这种陋习的认识不到位。②一部分人的文明素养不高,心存侥幸,知法犯法。③现有法律或条例处罚力度较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
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
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娘嗔怪道:“瞧你们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
写“游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
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
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
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图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儿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15.请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
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16.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①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②乡邻对他孝顺的赞扬与他并不是真孝顺的
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构上:①交代谈话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②照应题目“回家”
17.品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2)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明信片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18.八年级(6)班展开了一次有关“过年回家”的辩论赛。反方辩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陋习,正方辩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独有体现。你站在哪一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观点一:我支持正方,理由略。观点二:我认同反方,理由略。(言之有理即可)
(四)名著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9一21题。
【A】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
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
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我想,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可是,这第一次遭遇不过是少年先锋队以后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开端而已,因为我深入苏区以后,我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精神。
【B】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
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
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
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白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19.选段【A】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他们为“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0.结合选段【B】并根据你所了解的关于周恩来的有关事例,说说为什么作者在周恩来身上
找不出“狂热分子”该有的神色。(2分)
因为周思来是读书出身的,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而且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
21.请结合整部名著分析“红小鬼”这个群体。(3分)
①“红小鬼”是对红军小战士的爱称;②他们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受到压迫和剥削,或者因为家破人亡而参加革命,所以革命性很坚定;③他们生气勃勃,忠心耿耿、爱
憎分明、坚持原则、勇敢善良。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竞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一阶段的努力。有的人下定决心不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