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19分)
【甲】诏①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②,不堪持赠君。
【乙】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陶弘景传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③,得辄差舛④;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帝手敕招之,锡以鹿布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⑤曳尾之龟⑥,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节选自《南史·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释】①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②怡悦:取悦,喜悦。③禄:做官。④差舛(chàchuǎn):差错。⑤(xiào):效仿。⑥曳尾之龟:典出《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后以“龟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晓雾将歇
(
)
(2)累书要之
(
)
(3)后屡加礼聘
(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4.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2分)
5.陶弘景对山川之美“能与其奇”,在【甲】诗和【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6.在【甲】诗和【丙】文中,陶弘景拒绝皇帝诏用的方法都很委婉。请具体分析他是如何委婉地拒绝皇帝的诏用的。(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13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全梁文》)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近蜡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⑤,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选自《唐宋散文举要》)
【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今属陕西)东的蓝田山(今属终南山)。王伟有别墅在蓝天的辋川。裴迪:能诗,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经:经书。③玄?:玄,水色深靑:?,河流名。④朝雊(gòu):清晨雄雉的鸣叫。⑤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两文在行文构思上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完善一下两张思维导图。(2分)
4.研读(乙)文中的画线语句,其写法与以下哪一片断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片断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答谢中书书》)
片断B:
沙鸥翔集,锦鲤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选片断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5.“天机清妙者”是指天性独特之人,你觉得陶弘景像文中的裴迪那样,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吗?请结合以上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
(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龂,牙根。腭:牙床。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高峰入云/高猿长啸
B.四时俱备/学而时习之
C.晓雾将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清流见底/回清倒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结合【甲】文相关语句,谈谈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妙处。(3分)
4.结合两个语段中相关语句,概括两文是如何做到描写景物时用词精炼生动、准确抓住景物特征的。(4分)【八上】《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19分)
【甲】诏①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②,不堪持赠君。
【乙】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陶弘景传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③,得辄差舛④;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帝手敕招之,锡以鹿布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⑤曳尾之龟⑥,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节选自《南史·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释】①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②怡悦:取悦,喜悦。③禄:做官。④差舛(chàchuǎn):差错。⑤(xiào):效仿。⑥曳尾之龟:典出《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后以“龟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晓雾将歇
( 消散 )
(2)累书要之
( 同“邀”,邀请 )
(3)后屡加礼聘
( 多次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一个月中有多次书信来往,当时的人称呼(他)是山中宰相。
(2)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
4.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2分)
【答案】①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②质性高洁;③做官难免发生差错,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写出两点即可)
5.陶弘景对山川之美“能与其奇”,在【甲】诗和【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甲】诗中表现在他能欣赏山岭中的白云,只有自己愉悦,不能和别人分享。【丙】文中表现在遇见涧谷必坐卧其间,长久不离开,非常痴迷;对于高岩、大泽,明知难停留,但心向往之。
6.在【甲】诗和【丙】文中,陶弘景拒绝皇帝诏用的方法都很委婉。请具体分析他是如何委婉地拒绝皇帝的诏用的。(4分)
【答案】都以他物表明自己的心迹。【甲】诗中,用自由自在的“白云”向皇帝表明他的志趣是在大自然,以此谢绝诏用。【丙】文中画两头牛给皇帝,一头在河畔悠闲地吃草,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鞭子驱赶,形成对比,以此表明他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
【参考译文】
【丙】陶弘景传
(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对弟子说道:“我见到权贵人家的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而且永明年间做官时,得到的总是差错;(但)如果不是那样,(我)怎么能做到今天的事情呢。”沈约正在东阳郡做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做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亲自下达诏书征召他,赐给他用鹿皮做的布巾。后来多次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一个月中有多次书信来往,当时的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14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全梁文》)
【乙】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殚:尽,全。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来划分即可。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因置草堂
于是
(2)流水周于舍下
环绕
(3)大抵若是
这样
(4)去我万里
距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4.【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乙】文还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乐观)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细读文本可知,作者对自己的山中小屋的描述表现了他对美好山水和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表现了对友人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练习。(13分)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全梁文》)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近蜡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⑤,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选自《唐宋散文举要》)
【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今属陕西)东的蓝田山(今属终南山)。王伟有别墅在蓝天的辋川。裴迪:能诗,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经:经书。③玄?:玄,水色深靑:?,河流名。④朝雊(gòu):清晨雄雉的鸣叫。⑤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猥
不
敢
相
烦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难道我能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来邀请你吗?
3.两文在行文构思上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完善一下两张思维导图。(2分)
①晨昏(朝暮)之景
②描绘山中冬夜之景,对景思友
4.研读(乙)文中的画线语句,其写法与以下哪一片断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片断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答谢中书书》)
片断B:
沙鸥翔集,锦鲤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选片断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A
它们都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景物。【乙】文划线句鲦出鸥举鸡鸣是动,露湿青皋是静,动静结合显出春山清晨宁静中孕育着蓬勃生机的特点。片段A中晨雾消散、夕日坠落是静,猿鸟鸣叫、鱼儿嬉戏是动,动静结合展现朝、夕之时山中所富有的生命气息。
示例二:B
它们都利用色彩的互衬关系,来描写景物。【乙】文划线句以鲦鸥之白对山皋之青,以青白相衬显出早春的鲜活与明丽;片段B以沙鸥之白对芷兰之青,以青白相衬显出晴日之下洞庭湖景色之美。
5.“天机清妙者”是指天性独特之人,你觉得陶弘景像文中的裴迪那样,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吗?请结合以上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3分)
陶弘景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陶弘景跟裴迪一样,描绘山川之美,在欣赏自然美景中发现了独特的乐趣。由此可见,陶弘景正是王维所说的天性清妙之人。
【解析】“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裴迪和好友游玩山水,在山水中获得乐趣,所以王维称他是“天机清妙者”。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故他也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
【参考译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挽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不一一详述了,山中人王维告知。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
(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龂,牙根。腭:牙床。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高峰入云/高猿长啸
B.四时俱备/学而时习之
C.晓雾将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清流见底/回清倒影
A.高:高大∕高处;B.时:季节∕按时;C.将:将要∕将要;D.清:清澈∕清波;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结合【甲】文相关语句,谈谈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妙处。(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能发现美景中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强调作者表白心志、求得知者共赏的意愿。
4.结合两个语段中相关语句,概括两文是如何做到描写景物时用词精炼生动、准确抓住景物特征的。(4分)
【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视角俯仰结合,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以动衬静,写出清晨雾将散去时山猿啼叫、林鸟相鸣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寥寥数字就准确的表现出景物的特点,用笔凝练,生动形象。
【乙】文中“黛蓄膏淳”四字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潭水的青绿、宁静,还写出潭水润滑的质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运用比喻和叠词,生动写出溪水的清澈、弯曲,以及流动时的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会”字运用拟人的写法,采用特写镜头,活现了游鱼嬉戏的情态。)寥寥数字就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笔凝练,生动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景物描写特点的分析能力。语段(一)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通过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语段(二)中,“溪水积焉,黛蓄膏渟”运用比喻修辞描绘水色青绿纯净,水质润滑细腻;“来若白虹,沉沉无声”运用比喻修辞,描绘水流灌注的美景以及水声的沉寂;“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描绘鱼的嬉戏,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美。
【参考译文】
【乙】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两旁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底下。往南行走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诸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坐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