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6:35:44

文档简介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2020·山东省聊城市中考真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共买食之
(4)饮酒但饮湿
2.翻译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3.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2分)
【2020·广东省初三一模】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①中免②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③,甚非所望。
(节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释]①庶几:表示差不多、近似。②免;免除;避免。③推与:推重并赞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4)有书与之亦不答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3.这两段文字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如何理解乙文中作者此时的“自喜”?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盖竹柏影也( 
 )
(3)予欣然从之( 
 )
(4)更欲远去(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2分)


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结合【甲】文,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1【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辈,同辈,同类的人。③畚锸:箕畚铁锹。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3)轼诣武卫营( 到……去 )
(4)卒全其城( 保全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的心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4.【甲】文在表现苏轼安闲自适心境的同时,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答案】【甲】贬谪的悲凉、宦途失意的苦闷。【乙】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乙】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富人出城了,百姓的心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于是将富人重新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姑且为我出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箕畚铁锹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拨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就 )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
(3)予欣然从之( 跟随 )
(4)更欲远去( 想,想要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2分)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家里的人已闭门熟睡,睡得很酣甜。(直译“已经再次在打鼾了”也可以)
4.结合【甲】文,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②有人之乐:得友人陪伴,悠闲地漫步,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③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记夜游之作,它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甲】文通过描绘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乙】文描写了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参考译文】
【乙】
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屠夫、卖酒的有很多。(我)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已闭门熟睡,(睡得很酣甜)已经再次在打鼾了。(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什么是得和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没有钓到鱼,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去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2020·山东省聊城市中考真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共买食之

(4)饮酒但饮湿
只,仅
2.翻译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3.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粗陋而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喝酒只是润湿嘴巴’罢了。”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2分)
【2020·广东省初三一模】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①中免②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③,甚非所望。
(节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释]①庶几:表示差不多、近似。②免;免除;避免。③推与:推重并赞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4)有书与之亦不答
书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中散步。
(2)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往日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字的信寄给我。
3.这两段文字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如何理解乙文中作者此时的“自喜”?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苏轼经历宦海沉浮,人世冷暖,“自喜”是他对自身境遇的自嘲和自我安慰。
两段文字都表达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我自从得罪以来,深自闭门杜绝与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平生的亲朋友好,也无有一个字的信寄来,即使个别的有信寄来也不回信,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称扬推重,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