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6: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课程导入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作者介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欣赏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
论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自由探究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贬官惠州:“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说:
?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是奇人,这个“奇”,就叫“通透”,这就叫“空明”,就是内心世界没有尘埃,明镜一般。
因为人是空明之人
所以月才成为空明之月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荐大家读——
《苏东坡传》——林语堂
自由探究
领悟“闲”之意
赏月的欣喜
被贬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