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5 08: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
1101)
走近苏轼
八月,被捕入狱。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背景简介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
二、理解内容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
1、寻伴夜游
2、庭院月色
3、月下感慨
——记叙
——描写
——抒情
(一)、课文每一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四字概括。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一)寻友赏月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深秋的夜里走出户外?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二)庭中月色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比喻。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错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三)月下抒怀
闲人:
1、清闲的人,作者的自嘲,因被贬而闲,包含着作者的失意情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虽被贬,但仍能看到月夜美丽,是一个闲情雅致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豁达乐观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睛之笔,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蕴含其中。
3、最后一句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你从最后一段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布置作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