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背影
朱自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25年来清华执教,长斯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散文代表作是《背影》、《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
2-6段回忆往事。
7段别后思念。
寻找背影
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共有四次
四次“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第一部分:思念父亲
点出背影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构上:1、开篇点题。
2、使读者产生悬念,引出下文。
内容上:一个“最”字,表明我对父亲的背影的印象深刻。
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景惨淡
渲染悲凉气氛
这部分为全文渲染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比。
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真的认为此事“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语言描写,父亲还是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决定亲自送“我”,简短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真挚的父子情
回报父爱
“聪明”是反语,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不能体会父亲对自己的爱的自责与内疚。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朗读课文第6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家境惨淡,父亲穿着反映了家境的困顿,照应了开头。同时和“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
外貌描写: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戴
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流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思考讨论
语言描写: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3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两个“怕”,各怕什么?
2、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父亲终于为儿子买回了橘子,感到尽了照顾儿子的责任。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深化文章主题。
思考讨论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伤心之泪
睹家境,想祖母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
惜别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惜别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讨论
2、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感动得多次流泪?
普通,但又不普通。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家境惨淡,祸不单行,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3、题目“背影”的作用。
1、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背影”是父爱的载体,我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感受父爱,怀念、感激父亲。
导学达标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在叙事中
表现了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