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6 15: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四制)八上语文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
本课集中了五首唐人律诗,大都自然明朗,格调清新。请抄录你最喜欢的一首并尝试着熟读成诵,领略律诗声韵和谐、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
要求:书写正确,字迹工整。
辨字组词。
(1)


(2)


(3)


(4)


(5)


(6)


(7)


(8)


判断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1)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下列加点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接近)
B.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C.长河落日圆(黄河)
D.仍怜故乡水(可怜)
根据要求,引用文中相关诗句填空。
(1)
《野望》中,景物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的诗句是:“

。”
(2)
《黄鹤楼》这首诗中,表达诗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的诗句是:“
。”
(3)
东坡居士曾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
《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诗句是“

。”
(5)
《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对这五首古诗的主旨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B.《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C.《使至塞上》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D.《渡荆门送别》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最象雄浑壮阔,表现了李白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E.《钱塘湖春行》抒发了作者暮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徙倚”即
,写出了人物内心的

(2)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及人物心情。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C.“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是静态描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近景,是动态描写。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出了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冲淡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句诗中“晴川”指的是

(2)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诗句中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惘怅的情感。
C.颈联中“历历”“萋萋”描绘出了汉阳晴川、鹦鹉洲上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近景图。
D.尾联中“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征蓬”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
,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
的情感。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单”字,写出了诗人出使行程中的孤单与无奈。
B.颈联中,“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写出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C.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
D.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诗的首联点题,还交代了

(2)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人”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诗歌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几处旱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能否替换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请说明理由。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i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ii
“争”“啄”这两个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iii
“乱花渐欲迷人眼”描绘出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迷人春景。
iv
“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美丽景象。
v
“行不足”说明早春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余兴未阑。
vi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仲春钱塘湖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遇。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③南浦清江万里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
“海内风尘”中的“风尘”是指

(2)
下面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故以“白雪”形容。
B.颔联表达了作者怀念因战乱而分离的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C.颈联写作者历经流离失所的生活,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和无奈。
D.尾联说作者骑马出郊外,极目远望,发现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紧扣《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班里开展了以“漫步唐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简明的主题语。
(2)
《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景色不是同一季节的诗句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
请你运用所积累的律诗知识,选择一项补全这首诗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A.黄鹤何年才复返?
B.何年黄鹤才复返?
C.何年黄鹤去不归?
D.黄鹤何年去不归?
答案
1.
【答案】略。
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3.
【答案】
(1)
错误
(2)
正确
(3)
错误
(4)
正确
(5)
正确
4.
【答案】D
5.
【答案】
(1)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
【答案】E
7.
【答案】
(1)
徘徊;苦闷和矛盾
(2)
D
8.
【答案】
(1)
晴日里的原野
(2)
C
9.
【答案】
(1)
远行之人;自己因受排挤被迫离开朝廷的忧愤。
(2)
C
10.
【答案】
(1)
事件的地点和缘由
(2)
C
11.
【答案】
(1)
不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了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则削弱了这种表达效果。
(2)
i
正确
ii
正确
iii
错误
iv
错误
v
正确
vi
错误
12.
【答案】
(1)
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2)
C
13.
【答案】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4.
【答案】
(1)
示例:走进唐诗,感受诗韵
(2)
C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