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八年级
上
6.藤野先生
第三课时
藤野先生
鲁
迅
学习目标
1、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2、把握作者感情。
匿名信事件
1、前面我们分析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4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课文还写了东京见闻感受、前往仙台途中的见闻、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作者还写了哪两件事?为何写这两件事?
自主学习
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用匿名者的卑劣行为反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反面衬托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
正面衬托
2、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它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上的句子?
自主学习
议论句。
"弱国"与"低能"并无因果关系,却用"所以",又用"当然"加以强调,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性,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这种愤慨之辞,流露了作者在遭受凌辱的极为辛酸和愤懑之情。
3、看电影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你能看出有哪些中国人吗?表达了作者对国人的什么态度?
自主学习
指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军捕获,被枪毙的中国人。
(毫无意义被枪毙示众的人)
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
(麻木的,甚至喝采的看客)
讲堂里的我。
(被刺痛了的人)
一个“偏”字,一方面写出对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的痛苦与无奈;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国民的麻木愚昧持批判态度。
4、"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指谁?“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这一声”指什么?为什么特别刺耳?
自主学习
"他们"指与作者同级的日本学生。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高呼"万岁”,严重地伤害了"我"民族自尊心,故而使"我"觉得十分"刺耳"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作用?“他们”还指日本学生吗?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痛恨。“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5、作者由此发出了“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主学习
作者用这一感慨来表达对麻木的中国人的愚昧落后的极端愤慨和无可奈何之情。
如何理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那地"具体指什么?
“我的意见"具体指什么?
作者在仙台的讲堂里看电影
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医学救国的志向
决心弃医从文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作者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首推文艺。所以决定弃医从文。
合作探究
1、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侧重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合作探究
2、从作者的情感看,不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几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失望、厌恶
东京的见闻感受
赴仙台途中的的见闻
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匿名信事件
忧国、敬仰
辛酸、自尊
辛酸、愤懑
看电影事件
悲愤、痛恨
作者的爱国情感
感情线索
暗线
叙事线索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的爱国情感
双线结构
合作探究
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这种情感?
首先是感激与怀念之情
其次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①装订收藏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合作探究
理解:(末句)
“每当夜间疲倦……似乎正要……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表明并未真正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真挚的怀念之情。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精神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全句表明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增加勇气"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合作探究
4、在作者的心里藤野先生为何值得怀念(用课文原句回答,并做理解)?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大”“小”是指医学传播的范围,“小为中国有新医术”,
“大”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此在鲁迅眼里和心里都是伟大的。是值得自己怀念的。
合作探究
5、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知道了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的原因,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提示:
离开东京,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弃医从文,在仙台学医期间发生的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的思想产生了变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弃医从文了。
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对身边的环境和人做出选择的。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思考。
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以与
为明线,以
为暗线,赞扬了
.
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
之情,追述了自己
.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
思想感情。
作者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的爱国感情
真挚怀念
弃医从文
爱国主义
课堂小结
1、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拓展延伸
2、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作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请你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几句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1.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