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6 12: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八年级

11.
记承天诗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
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
襟。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随笔式小品文
文体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简介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书画家,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随意写文章,偏偏都好玩。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
“书法四大家”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要求:a.字音:准确;b.节奏:分明,停顿正确;
c.感情:表达正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者,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解开
走动
和,同
2、翻译课文,体验文字美
要求:文从字顺
自主学习
将要

高兴的样子
游乐
享受
于是

…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大概是
清闲;闲情雅致
交错纵横
2、翻译课文,体验文字美
要求:文从字顺
自主学习
助词,表停顿
1.
一词多义
……的人。
助词,表停顿。
文言积累
念无与为乐者:
同,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古今异义词
古义:
考虑,想到
今义:
想念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2.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住户、人家


古义:
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今义:
大概是

古义:
只是
文言积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例句:月色入户
例句:盖竹柏影也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特殊句式
解衣欲睡
相与步于中庭
文言积累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3)倒装句
(省略主语“余”)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夜晚不能入睡,到承天寺与张怀民一起赏月(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叙(第一节)→交代庭中散步的时间、

点、原因。
描写(第二节)→
庭中月色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2、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他们夜游的行踪。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再加上“念无与为乐者”,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所以才找张怀民一起散步。
 
行踪:起行——
至(承天寺
)——

(张怀民)
——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月”
4、作者是如何写月色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比喻
——写月光的空灵清澈
——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正面)
(侧面)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仅用18字就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5、文中哪些句子在表达作者情感?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意:月色常有,竹子和柏树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
和自我排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
合作探究
6、如何理解“闲人”?
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A."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吧,实际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欣赏才有美。
B.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入夜即解衣欲睡
(4)欣赏月下美景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合作探究
7、综合前面的分析看,文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也表达了作者豁达(旷达)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合作探究
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东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期已满,便上京述职,拜见恩师王安石(宰相),王正在睡觉,下人徐伦带东坡至王的书房,东坡见王有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认为秋花不是落瓣的,便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就将其贬到了黄州,东坡后来看到黄州的菊花在秋天是落瓣的,才知道是自己见识短薄,不是王公报私仇,而是王要他到黄州亲见。
心态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合作探究
1、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作者一生被贬,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苏轼被贬黄州,身为“月光族”,却欣然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欣然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欣然曰:“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儋耳夜书》)
被贬琼州,欣然曰:"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拓展应用
2、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拓展应用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课堂小结
1.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