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饮酒
陶渊明
认识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
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了解创作背景
饮
酒(五言古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听读诗歌,掌握节奏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
陶渊明
山间的云气;
傍晚
喧嚣扰攘的尘世
建筑房屋
如此、这样
闲适淡泊的样子
结伴回家
人生的真正意义
【诵读诗歌
明白诗意】
把房屋建造在尘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扰攘。问我为何能如此,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就自然会偏僻安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和傍晚时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伴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找出意象,分析特点】
1、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居所什么样的特点?
房舍、尘世、车马、君(诗人);偏僻、宁静。
总结:前四句叙事、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2、第5-8句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用菊花、南山、云气、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恬静、幽美、平和的画面,表现出诗人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总结:前两句可谓“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王国维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后两句写眼前景,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领悟感情,理解诗人
1、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这里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而“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即返璞归真),厌恶官场的虚伪和欺诈。
3、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是哪个词?
“悠然”
(
或“心远”)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成、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5、最后一句的“此”指什么?真意”指什么?“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此时此地的情景;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的理想;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即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复杂的感受)。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有真意→归隐乃人生真谛
飞鸟相与还→“呼吁”返璞归真
课堂小结,背诵默写
(一)、默写填空: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景象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却忘记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二)、选择题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2、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