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晓雾将歇?
?
?
?
?
?
?
?
?歇: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
?
?
?
?
?
?
?颓:_______________
③沉鳞竞跃?
?
?
?
?
?
?
?
?沉鳞: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3)选文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文中哪个字统领了全文?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4)有人认为选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选文流露出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2)解释下面画横线词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
?
?
?
?
?
?俱: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
?
?
?
?
?
?颓:_______________
③或好作诗古文?
?
?
?
或:_______________
④恐因愤激之久?
?
?
?
恐: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海南省儋州市。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人士。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文中指卖酒、卖肉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
?
遂: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
寝: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
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
鼓:动词,击鼓。
(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
?
屠沽纷然
B.盖竹柏影也?
?
盖自笑也
C.解衣欲睡?
?
更欲远去
D.何处无竹柏?
?
过问先生何笑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文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乙】文描写了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以及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5)【甲】【乙】两文的思想内涵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晓雾将歇(消散)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四时俱备/有时朝发白帝
D.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庭下/如积水空明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甲】文“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B.【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乙】文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D.【乙】文叙事、写景、抒情交融,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古来共谈(?
?
?
?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③怀民亦未寝(?
?
?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2)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4)【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了“月光(色)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
(5)【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曩(nǎng):从前。②雊(gòu):野鸡叫。③天机:天性。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
③复与疏钟相间??_______________
④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与日去
C.四时俱备/有时朝发白帝
D.相与步于中庭/步仄径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与【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形胜。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①欹(qī)嵌:石块错斜嵌插在溪岸的样子。②邑(yì):城镇。③芜秽(wú
huì):丛生的杂草。④俾(bǐ):使。⑤裨(bì):补助,增添。
(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间之四时也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市南门外泥中歇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蹴尔而与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语段(一)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川之美”?请简要分析。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了自然山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鸥于海渚遇巷燕?
?
?
?
?
?
?
?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
?
?
?安知鱼之乐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
??以其境过清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
?
天之苍苍,其色正邪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
以
依
人
而?
处
故
飙
风
得
所
障
冻
雨
得
所
蔽
炽
日
得
所
护。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文章寓意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恶少改过
纪昀
一恶少感寒疾,昏愦中魂已出舍,怅怅无所适。不觉至冥司,遇一吏,其故人也。为检籍良久,蹙额曰:“君多忤父母,于法当付镬汤狱。今寿尚未终,可且反,寿终再来受报可也。”恶少惶怖,叩首求解脱。吏摇首曰:“非我难解,但以罪重,即佛祖亦无能为力也。”恶少泣涕求不已。吏沉思曰:“一禅师登座,问:‘虎颔下铃,何人能解?’众未及对,一沙弥曰:‘何不令系铃人解。’得罪父母,还向父母忏悔,或希冀可免乎!”少年虑罪业深重,非一时所可忏悔。吏笑曰:“君不闻杀猪王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乎?但行善事,忘怀得失可矣。”遣一鬼送之归,霍然遂愈。自是洗心涤虑,后年七十余乃终。虽不知其果免地狱否,然观其得寿如是,似已许忏悔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
【注】①蹙(cù)额:皱着眉头。②镬(huò)汤:地狱中用滚烫的开水烹煮的酷刑。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怅怅无所适(去,往)
B.或希冀可免乎(有人)
C.霍然遂愈(痊愈)
D.君多忤父母(不顺从)
(2)翻译句子。
①非我难解,但以罪重,即佛祖亦无能为力也。
②虽不知其果免地狱否,然观其得寿如是,似已许忏悔矣。
(3)结合全文内容猜测:恶少是如何“洗心涤虑”并获得善终的?
参考答案
1.
(1)①消散,②坠落,③指水中潜游的鱼,④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以“美”字统领全文。描绘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幻之美。
(4)示例:选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我认为,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1)B
(2)①都,②坠落,③有的人,④恐怕
(3)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希望你们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4)【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及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3.
C
D
D
(4)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5)不相同。【甲】文重在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中赏月晚归,“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论述了得与失的关系,并“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表达了随遇而安的达观的生活哲理。故两文的思想内涵不同。(意对即可)
4.
C
B
B
A
(5)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
(1)①赞叹、赞美,②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③睡觉,④只是
(2)①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4)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月色如水
(5)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6.
①消散,②坠落,③又,④从
D
(3)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隐逸情怀。
(5)“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7.
(1)A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①山川相映之美。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选择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画卷。②色彩配合之美。青葱翠绿的竹木与五色交辉的石壁相映衬,绚烂辉煌。③晨昏变化之美。选择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中生物的活动,增添了光影的变化。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石壁、青林、翠竹等为静景,猿、鸟、游鱼等为动景,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景和动景各自跃然在目。
(4)相同点:都通过对秀丽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语段(一)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语段(二)借小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却无人赏爱,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8.
(1)C
(2)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3)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
9.
(1)B
(2)①不是我难以解救,只是因为罪过严重,即使佛祖也无能为力。
②虽然不知道他是否果真免除了地狱的报应,但是看他像这样长寿,似乎已获准悔过了。
(3)①“解铃还须系铃人”,恶少亲自去向父母忏悔;②恶少一心只做善事,而不去计较得失。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