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7 16: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新课导入
两千五百多年前,儒家圣人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墨客就特别钟情于游历山水、饱览河山,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歌咏山高水长的美文名诗。
在这些美文名诗中,绿水青山曾留下他们进取时的万丈豪情,湖光山色倾听过他们惆怅时的无限感叹。寄情山水,山水亦可化情韵;仰望古今,日月依旧照山川。在他们的胸怀和情趣中,有炎黄子孙的共鸣,更有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我国古代的短篇美文,感受一番作者在山水之间,甚至是竹柏之影中律动的心灵。
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短美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体会不同写景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难点)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山水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核心素养)
相关知识链接
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南京]人,字通明,齐梁文学家、思想家,道教炼丹家,医学家。曾经在齐梁官拜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辞官赴茅山华阳洞隐居,自号华阳居士。
因寻访仙药,陶弘景遍历名山。其间,梁武帝深知他的才能,曾多次礼聘其出山。为表明志趣,陶弘景回了一张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在自在吃草,一头牛带着金笼头被人牵着。梁武帝见其画知他立志隐居,但仍然通过书信与他商讨国之大事,故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主要源于老庄,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答谢中书书》一文,语言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陶弘景的主要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友人谢征的一封回信。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看破世事,遁迹山林,从山水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陶弘景的这封书信中,就通过描山绘水,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对友人的安慰。
文题解读:
①答:回信、回复;
②“中书”,官职名,齐梁时专掌诏诰起草。
③第二个“书”:书信。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检查预习
颓废
与其奇者
tuí

见底
竞跃
jiàn
yuè
疏通文意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
四季。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疏通文意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彩石壁
丹霞地貌
疏通文意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
消散。
【颓】
坠落。
【沉鳞】
水中潜游的鱼。
【竞】
竞相、争相。
【欲界】
人间。
【仙都】
仙境。
【康乐】
指谢灵运。
【与】
参与,有“欣赏”“领悟”之意。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了。
课文译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高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悟这奇丽景色了。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短文的顺序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是什么?据此划分文章层次。
顺序:
逻辑顺序
总—分—总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层次:
第一层:以感慨开篇,总领全文。
第二层:具体描绘秀丽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议论抒怀,总括全文。


结构:
1.短文的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乐于谈论“山川之美”的是怎样的一类人?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热爱山水的高雅之士;
结构上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感情基调。
点拨:短文以抒发感情开篇,以“美”字总领全文;“古今共谈”表明古今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美、谈论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在第二层中,作者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以上景物,交相映衬,共同形成优美的意境。
3.短文的第2层在描山绘水的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多角度描绘景物。“高峰入云”的角度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平视。
合作探究
②动静结合。前面四时之景是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由描写静景转入动景。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划线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一个“乱”字,绘出了晨时山川万物在自由状态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一个拟人化“竞”字,展现了一幅山林暮时欢快热闹的景象。
这两字用得极为传神,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5.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
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与“林竹”)
③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
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景,猿鸟、沉鳞为动景。)
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有言外之意是什么?
康乐指南北朝诗人、佛学家、旅行家谢灵运。言外之意有三层:
合作探究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佩;
②对世人不能从秀美山水中有所领悟感到惋惜。
③我能够领悟到秀美山水的妙处,暗含能与谢灵运比肩的自得之意。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两句?这种感情与作者的志趣有什么联系?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联系:作者辞官赴茅山华阳洞隐居,其志趣意在山水林泉,即使是梁武帝多次礼聘也不愿出山为官。这句话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既抒发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又蕴含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这与作者的志趣一脉相承。
作用:在内容上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志趣,在结构上总结前文,呼应前文山水之美,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主题与写作特点
先思考:所写景物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情感和志趣是什么?
主题:本文通过描绘秀美、充满生机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志在隐居林泉的高尚志趣。
?结构缜密。全文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中间具体描绘山川之美,首尾呼应,层次清楚。语言凝练。
?语言凝练。这篇短文仅仅用了68个字,就把各种山川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言简意赅,语言凝练。
?意境优美。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营造了诗一般优美的意境。





总领全文
具体
描绘
议论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奇者。
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景物,猿鸟沉鳞。
1.
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齐梁文学家、思想家,
家、道教
家,辞官赴茅山华阳洞隐居,自号

②《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文中极力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医学
炼丹
华阳居士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下面对《答谢中书书》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分别从仰视、俯瞰两个角度极写山之高、水之清。】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描写山猿啼叫、林鸟相鸣,突出了声音的杂乱繁多。】
D.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句中的“与”指的是人与自然相融合,领悟自然的生命愉悦。】
C
C项渲染的是山林中自由、热闹的欢跃气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高峰耸入云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水中游鱼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悟这奇丽景色中所含的真谛了。
新课导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陶弘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这是一篇描山绘水的美文名篇。它之所以成为美文名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中的山水景物,无论是山水的映衬,色彩的配合,还是晨昏的变化,动静的结合,都有一种诗一般优美的意境。
我们知道,旅途之中,目之所至,可以说是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但是,山水之美的精髓其实并不在山水本身,它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名山大川是美,风花雪月也是美。你若有情,清风会为你舞蹈,小鸟会为你歌唱。即使是一朵无名的野花,你若有情,它也会在你心中为你而绽放。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另一篇短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文章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心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
3.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情趣。(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千古名对赞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众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恢弘,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词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文学、书画上成就斐然,但在思想上属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王安石集团打压,被迫自求外调。
元丰二年,苏轼因政绩颇佳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以示谢恩。结果被新党(变法派)抓住信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句子,说他谤讪朝廷,反对新法。随后新党又从苏轼的诗文中挑出很多所谓妄自尊大、讽刺朝廷的诗句,据此弹劾苏轼借诗文“衔怨怀怒、指斥乘舆[yú](代指皇帝)、包藏祸心”。苏轼因此被御史台解往京师,接受处置,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又称乌台)。




如何判处,朝廷争论不休,几经反复,其间多次被判为死罪。后经多方援救,包括苏轼的“死对头”,新党领袖王安石也上书为他求情,苏轼才得以被从轻发落,贬到黄州任“不得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成了一个无事可干的闲官。本文即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背景拓展:宋哲宗即位后,重新启用反对变法的旧党领抽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轼也因而复职并得到快速晋升。但苏轼性格豪放,为人耿直,当它看到旧党尽废新法,拼命打压新党时,再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谏议并抨击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由此,他又遭到了旧党的打击。至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再度自求外调。
至徽宗接位大赦天下时,苏轼才得以内徙,途中病逝,时年66岁。
文题解读
“记”,是古代的一种常用来记事的文体,如《桃花源记》。
在古文中,“说”“表”“铭”“书”都是一种文体。如选人初中教材的《爱莲说》《出师表》《陋室铭》《答谢中书书》等。
文题中的承天寺,在湖北黄州,后毁于兵灾。
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结识了任主薄小官的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当时寓居承天寺,但他心地豁达,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全然不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在公务之余,常怡情山水。苏轼因此引他为同道知己。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诗词文章,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检查预习
生字新词
未寝
相与
qǐn

竹柏
藻荇
bǎi
xìnɡ
朗读训练
2.学生朗读课文,先用“/”划出句子间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

【念】
考虑、想到。
【相与】
共同,一起。
【遂】
于是。
【中庭】
院子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
【但】
只是
【盖】
大概是
【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合作探究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各是什么?
表层原因:月色入户,景色优美,游性顿生;
深层原因:被贬黄州,无事可干,心情忧郁、苦闷、孤独。
2.“欣然”是作者的真实心境吗?为什么?
“欣然”表面上是指作者看到月色入户,景色优美,游性顿生而喜悦;实际上是作者希望借欣赏月下夜景排解心中的忧郁、孤独。
⑶“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的“无与”二字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忧郁、苦闷、孤寂
合作探究
4.文中“怀民亦未寝”一句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说明两人具有相同的处境和情怀,都是被贬官到黄州之人,都因为忧郁、苦闷、孤独而难以入眠。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暗示了作者怎样的处境?到承天寺才能寻找到“同乐”之人,又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一个“寻”字说明了在黄州与作者志趣相同的人寥寥无几,暗示了作者当时失意孤独的处境。
要到佛门中才能寻找到能够与自己“同乐”之人,清冷、孤独之境不言而喻。
合作探究
6.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⑴全文最能表明作者心境和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句中的“闲人”指的是怎样的人?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既有自嘲、自慰之意,是被贬的闲置之人,清闲无比;又有自许的意味,夜游时欣赏美景的心境空灵自在,是闲情雅致之人。
蕴含了作者被贬黄州后忧郁、苦闷、孤独的心境和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合作探究
⑶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⑷句中蕴含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情感?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
合作探究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的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景物的这种特点反映了作者当时具有怎样的心境?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月色和夜景的特点,实际上是作者在寄情山水时空明心境的反映,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
8.本文写景之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典范,说说它美在何处?
动静结合,比喻新奇。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主题与写作特点
思考: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作者心境如何?据此归纳文章主题。
主题: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时所见的月下美景,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忧郁、孤独、苦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动静结合,比喻新奇。月色如“积水空明”,是一种静态的美,竹柏的影子如水中交错的藻、荇,是一种动态的美。新颖奇特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了一个澄澈空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文中的“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无不显露出作者微妙的感情。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忧郁、孤独、苦闷。
学后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示例一:遇到挫折,我们不能就此消沉下去,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
示例二:你无法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用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把困难、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
示例三:山水之美的精髓其实并不在山水本身,它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名山大川是美,风花雪月也是美。你若有情,清风会为你舞蹈,小鸟会为你歌唱。即使是一朵无名的野花,你若有情,它也会在你心中为你而绽放。
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
缘由
庭下
月色
月下
感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
忧郁孤独
旷达乐观
1.
填空。
①《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光的特点是
,文章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描绘了景物,都表现了一种闲适,但二者又有所不同。从表达的情感看,前文重在表达作者的
之情,后者重在表达作者达观自得中隐含着
。从作者的志趣看,前文作者寄情山水的目的是
,后文作者的目的是
。从景物特点看,前文的景物具有
特点,后文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清澈空明
隐居林泉
排解心中的忧愁、孤独、苦闷
秀美、充满生机
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愉悦
忧郁、孤独、苦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面对加划线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思念]
B.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C.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此处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A
想到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
A.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一种欣喜、自豪的心情: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月夜才能显示出它的美丽。
B.蕴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苦闷、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并不愿意做一个“闲人”。
C.月夜才如此清幽宁静、空灵皎洁和超凡脱俗是因为作者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这一句是文章的主旨句,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挫折,要乐观豁达,保持进取之心。
A
A:是一种达观自得中隐含忧郁、孤独、苦闷的心境。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6.你觉得“月色入户”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一个“入”字,赋予月色人的情感,它似乎也通人情,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借代
反问
比喻
比喻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不同义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时刻。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不同义
4.念无与为乐者
5.盖竹柏影也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思念。
古义:大概是、原来是;
今义:遮盖或遮盖之物。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不同义
6.相与步于中庭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但少闲人。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
古义:只是、不过是;
今义:但是。
古义:清闲之人;
今义:无关之人。
文言知识积累
二、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2.相与步于中庭。
三、一词多义

动词名用,辉映。)

名词动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连词,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与“相”连用,共同、一起。)
文言知识积累
三、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后标)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文言知识积累
四、文言句式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3.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了主语“余”,即实际应为“余解衣欲睡”;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