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纲
下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
解读
1.识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知识准备
何为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体育和社会福利等
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条件?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4、我国城市化的模式有哪些?
5、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
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
的力量,区域
必然带来
,
反过来又会促进
。
区域经济社会
相互促进
工业化
城市化
城市化
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知识拓展
3)什么是工业化?
4)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
乡村
向城镇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
城市
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5)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6)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条件较好优惠政策
条件较好优惠政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珠江三角洲概况
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大珠三角:小珠三角+香港、澳门
泛珠三角:9省份+港澳
珠江三角洲概况
深圳的今昔对比
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
土地、水源
政策、情感、信息网络的通达性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工业区位因素
知识结构:
珠江三角洲
发
展
条
件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进
程
问
题
对
策
思考:
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背景)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迅速发展的条件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欠发达地区
全球范围内寻找
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背景)
5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优越的政策:
如降低税率、土地租金等
3)良好的区位条件(内因)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P71阅读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内因)
p72活动1:完成表4.3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
区位、侨乡
国际经济环境
活动2:根据…………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对外开放政策。
活动3:结合下面的…看法。
优越的对外联系区位使珠三角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
优势
?
劣势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优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背景
?
主导产业
?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点
原因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前店后厂”——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
“前店”指港澳地区
“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外向型是它的主要特点。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1)珠三角的城市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
2)城市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左图:城镇体系初步形成:(1)以广州为特大城市带动珠江口周围一系列城镇发展,深圳由渔村发展为新兴城市。(2)但本区外围城市发展缓慢。
右图: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熟:
(1)深圳与广州一起成为本地区中心城市。
(2)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展迅速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表现
(1)工业化加速了
产业向农村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
向城市的集中
非农
人口
城镇
猛增,城市与乡村
分布
城市
迅速扩大
数量
交错
规模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P74阅读:合作与探索
1、东莞的工业起步于什么模式?
2、东莞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3、东莞抓住了哪两次机遇?
三来一补
地理位置、著名的侨乡
两次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初期和90年代中期)
活动
比较我国几个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四、问题与对策
变化趋势:珠三角所占的比重在下降,长三角的比重在上升,珠三角的发展受到了长三角的挑战。
?
P76【思考】
P76【思考】
??????
?
原因:自从1990年浦东开放后,长三角获得同样的优惠政策,相比而言,长三角雄厚的工业基础、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悠久的经贸文化氛围、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外资更具吸引力。
四、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问题2
城中村成为城市发展隐患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问题3
对策
1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对策
2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对策
3
加强规划与管理
5、问题与对策
问题产生的原因
P77阅读:深圳的出路何在?
发展道路构想:
1、如何联合或依托临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2、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设想一:深港一体化
设想二: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
设想三: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P78“活动”1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完整(五个级别均有),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其他城市,是单核模型。
珠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相对单调,缺少规模巨大的“龙头”城市。以广州、深圳为区域中心,是双核模型。
P78“活动”2
1.上海辐射能力强,可为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经济实惠和发展商机,从而带动共同发展;2.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P78“活动”3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带动郊区县发展。其次要积极开展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再次要加快与长三角的区域市场整合。
P79“活动”4
三者在科技、文化、区位、经济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应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和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