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7-20 11: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一只熟鸡蛋的内部构造呢?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
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圈层?
能不能像切鸡蛋一样把地球切开?
利用地震波来得知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横波(S波) secondary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波?
(书P21)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
发生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
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P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速度 通过介质
纵波
横波


固、液、气

记忆方法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2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分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1地震波的特点
33
2900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2、圈层的划分:
900
5150
80
400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平均17,陆地33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圈层的划分:
结构图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
岩石圈的组成
(P 22)
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关系
岩石圈在
软流层之上
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
地壳是岩石圈
的一部分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改进钻探技术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主要成分 作用


二氧化碳
臭氧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水圈
3、生物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小结:
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
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It’s a piece of cake~
Everyone can remember ^o^
1、横波在到达地核时完全消失,这是因为:( )
A、组成地核的物质为固态
B、外核的物质接近液态
C、内核的物质接近气体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
A、 6 千米 B、17 千米
C、 33千米 D、56千米
B
B
3、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
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4、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
D
D
B
5.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A
C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
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7、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B
A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想一想:
1.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莫霍界面以下地震纵波、横波的波速迅速上升,说明物质组成和物质密度发生改变;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物质应以固态为主,也可能呈塑性状态;地核的外地核为液态,内地核为固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 核
洋壳(6km)
陆壳(33km)
平均17km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