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0 18: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深入其中,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上一节课,我们随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美景,今天,我们再随古人,学习两篇不同风格的歌咏山水美景的优美篇章——《短文两篇》,欣赏不同的景,感受别样的情。
11
短文二篇
作者:墨剑飘雨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学习目标
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01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02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03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
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
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四季。
都。
交相。
疏通文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将要。
消散。
确实,的确。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但层次分明,试说明课文的层次结构。
//
//




抒怀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同。”作者笔下的景色美在哪里?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山水相映。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美在色彩配合。“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一、名句默写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石壁,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
(4)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_,沉鳞竞跃。
(5)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6)《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知识盘点
二、统编课下注释
1.
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散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交相辉映
四季
坠落
知识盘点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知识盘点
1.
古来共谈
共: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峰入云
入: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_________
4.
猿鸟乱鸣
乱:___________________
5.
沉鳞竞跃
竞:___________________
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 
三、其他常考实词
耸入 
全,都 
纷乱,此起彼伏
争相,争着
奇丽景色
知识盘点
四、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_____________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
快要 
欲望
意愿
知识盘点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教材积累拓展;2019广西玉林)
2.
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句“是”;2019海南)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019广西玉林)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知识盘点
六、思考探究
1.
(教材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知识盘点
2.
(教参问题探究)《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
【答案】对山水的审美古已有之,但在六朝时人看来,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的谢灵运无疑是最值得效仿的对象。且谢灵运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堪称山水诗的宗匠。作者于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除此之外,陶文所描绘的或许是永嘉的山水,而谢灵运写有不少歌咏永嘉山水的诗歌。欣赏对象相同,都能领悟山水之奇,作者将谢灵运引以为知音,也是很自然的事。
知识盘点
3.
(教材思考探究改编)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作者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知识盘点
4.
(教参问题探究改编)请从语言的细微之处赏析这篇短文。
【答案】文中的“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不仅能比肩康乐,直可追比古人。文中写景部分的词语使用极为精妙。“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正在此处。
知识盘点
5.
请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变式设问:作者在描写山川之美时视角是如何转换的?
【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写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而后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知识盘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
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想要,打算。
窗户。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疏通文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①因为月色很美。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试赏析“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的精妙。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包括: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资料助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课堂小结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拓展延伸
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知识盘点
二、统编课下注释
1.
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子里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知识盘点
1.
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 
三、其他常考实词
于是 
到,来到
睡觉
散步 
介词,在 
交错
缺少
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知识盘点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2019湖南株洲)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知识盘点
五、思考探究
1.
(教材思考探究)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贬谪的悲凉: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知识盘点
2.
(教参教学设计改编)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案】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的。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的。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的。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的。
知识盘点
3.
(教参问题探究改编)这篇文章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遂”字写出作者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几乎不假思索,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的志趣相投;“但”表转折,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知识盘点
4.
(教参教学设计改编)请自选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景之妙。
【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突出了月光的澄澈及月夜环境的优美、清静。
示例二: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知识盘点
5.
(教参问题探究改编)本文叙事、写景之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念无与为乐者”感受到知音难求的孤独;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个“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其陶醉和闲适从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其悠闲中的悲凉和人生感慨。
知识盘点
6.
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知识盘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空明
竹影斑驳
夜游
闲人
热爱生活
豁达、超然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