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
朱新杰
文题解读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题目简洁明了,“国行公祭”点明了新闻事件,“为佑世界和平”指出了此次公祭的目的和意义。
走进作者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国殇”、“惨绝人寰”、“杀戮”、“篡改”、“振聋发聩”等。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及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把握本文观点。
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感受严谨、缜密的论述语言。
培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爱国情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程目录
01
02
03
背景探寻
自主检测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05
04
第一章
背景探寻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六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三十万。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背景探寻
全国人大立法并按照国际惯例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设立国家公祭鼎。
这座公祭鼎外形的每一处都有特殊含义:仅以鼎身和底座为例,重达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达1213公斤。在我国使用鼎来纪念南京大屠杀,体现了国家的礼仪,庄重而肃穆。
南京大屠杀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南京大屠杀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杀人比赛)
文体知识
新闻述评
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述评可以说是一种边缘体裁。它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述评结合。
新闻述评内容上往往述多于评,但他的重点是评,述的目的是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新闻述评的特点
导向正确
就事论理
新闻性强
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
便于传播
文体知识
新闻报道与新闻的区别
①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②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③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
自主检测
读准字音
国殇(
)
公祭(
)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铭记(
)
振聋发聩(
)
惨绝人寰(
)
shānɡ
jì
zhōng
lù
cuàn
yì
dùn
míng
kuì
huán
重点词语
①[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②[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③[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④[呓语]梦话。
⑤[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本的人。聩,聋。
⑥[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第三章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朗读。
圈点要求
划分文章层次用双竖线。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
(①):
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
第二层次
(②—③):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④—⑤):
联系现实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⑥):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的何等珍贵,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精读品味
1.日军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精读品味
2.文章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感受到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气氛的肃穆与庄严。
精读品味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精读品味
4.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精读品味
5.结合第5段内容,说说“80年,沧海桑田”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①通过80年的不懈努力,南京已从“恐怖之城”变成了“和平之城”;②南京,始终热爱和平,追求和平,践行和平。
作用:①引出下文对南京今昔的对比;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阐述了南京的巨大变化。
精读品味
6.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②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第四章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1.结合过去的历史,结合中国的国情,联系自己的学习任务及人生目标,谈谈你对结尾句“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样走”的理解。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昔日的中国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我们要明确今后的道路:永远不忘国耻,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
问题探究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
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问题探究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旨情感
文章由中国在国家公祭日隆重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引入话题,列举事实证明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悼念死难者,批判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报道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事实,赞美中国的伟大坚强。表达希望中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的愿望。
第五章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选句):
(1)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2)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3)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4)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课堂检测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国殇(shāng) 悼念(diào) 惨遭杀戮(lù)
B.遁形(dùn)
篡改(zuàn)
梦中呓语(yì)
C.辱没(rǔ)
缅怀(miàn)
惨绝人寰(huán)
D.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振聋发聩(kuì)
D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书籍 扭曲 百般抵赖
B.警惕 恐怖 丑态百出
C.忘图 变迁 一惯以之
D.隆重 审判 颠倒黑白
【解析】C.忘—妄,惯—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