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记叙文阅读训练(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记叙文阅读训练(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2: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记叙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
课内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为什么“也怕别人看见”?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怎么理解这里的“轻松”?
(3)本文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精致、独到,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4)你有和作者相似的体验吗?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④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⑤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⑦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⑧我想念昆明的雨。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结合③~⑤段,分析作者对昆明的雨季有了哪些具体的感受?
(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从表现手法角度)
②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从描写的角度)
(4)“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作者忘不了哪些情味?试结合短文加以分析概括。
?
(
课外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梦话
卫宣利
①她和母亲,一直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是那种温柔细致的母亲,粗糙,邋遢,织不出漂亮的毛衣,说话总像跟人吵架,甚至收拾不好那个小小的厨房。
②这些都还不算,她最厌烦的,是母亲的梦话。母亲嗜睡,一睡必说梦话。或激烈地争吵,或愤怒地训斥,或绝望地哭泣,偶尔,也会开怀大笑。母亲说梦话时的声音与白天不同,尖细,凄厉,带着颤音,在静夜里听来,常令她心惊肉跳。从开始记事起,她就常常被母亲的梦话惊醒,所以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一个人睡。但是那套老房子的隔音不好,睡到半夜,仍然会被母亲的声音惊醒。醒后就睁着大眼睛望着漆黑的天花板,无边无际的恐惧像黑沉沉的山一样压过来,让她无处可逃。
③她不明白,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呢?像同学小文的妈妈,她会给小文梳漂亮的辫子,穿洁白的公主裙,她家的厨房明亮干净而温暖,小文妈妈系着白底碎花的围裙在厨房里轻手轻脚走来走去的样子,简直令她痴迷。有一天晚上下雨,她和小文一起睡觉。临睡觉前,她看见小文妈妈在小文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才轻悄悄地走了出去。那一刻,她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她把脸蒙在被子里,泪水悄悄地流了出来。
④她并不奢望母亲能像小文的妈妈一样温柔可亲,只是想,如果听不到母亲的梦话,该有多幸福啊!
⑤她开始想方设法地躲避母亲,中学时便开始在学校住宿,尽管她家和学校只隔着一条街。高考前,她不顾父母的阻拦,所有的志愿都填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学校。读大学后,她很少回家,打电话回去,母亲接了,简单的几句问候外,她便陷入沉默,直到母亲叹息着,换了父亲来接。
⑥其实那时候,母亲已经改变了许多。父亲告诉她:为了她喜欢喝的排骨皮蛋粥,母亲问了好多人,把需要的调料和步骤用本子记下来,回来一个人躲在厨房,一熬就是一个下午。大学第二年,她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打开,里面是一双毛线织的拖鞋。是小鸡的绒毛一样鲜嫩的颜色,手工稍显粗糙,厚厚的鞋底,她试了一下,脚放进去很舒服妥帖。父亲在信里说:这双鞋是你妈织的东西中最好的一双了,还有很多废品在家里放着,也真难为你妈了,她一直那么笨。
⑦大三那年冬天,她得了肺炎。一个人躺在医院里,她想家,想父亲。电话打回去,隔天,竟是母亲风尘仆仆地来了。母亲刚推开门,她的第一句话就问:“我爸呢?”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⑧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她的脸已硬生生地扭到窗外。她想,为什么母亲要来呢?晚上睡觉怎么办?母亲的梦话,把别人都吵醒了,多难堪啊。
⑨清冷的风吹过她的脸,顿时一阵寒意袭来,墙角几棵瘦弱的老树,零星地落下几片叶子,她凝望着灰蓝的天空……
⑩因为护士输液时几次都没把针头扎进血管,母亲几乎和那个护士吵起来;母亲把削掉的苹果皮扔了一地,和同病房的人扯闲话,声音仍然那么响……一整天,她心烦意乱。
?晚上,她一直不敢睡,她想,如果母亲说梦话了,她就马上叫醒她。但是母亲也一直没有睡,后来,她便睡着了。那天晚上她睡得格外安稳,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不见母亲。同病房的阿姨说:“你昨天晚上怎么了?不停地说梦话,你妈一宿都没睡,一直守着你,还不住地跟我们解释,说你小时候受了惊吓落下的毛病……”
?她站起来,从窗口看到母亲正提着饭盒匆匆往医院赶,灿烂的阳光下,母亲一头的白发亮亮地刺她的眼,突然地,泪就再也忍不住……
(选自《新青年》2006年第6期。原题为《一脉梦语难相拒》,选文有删改)
(1)请概括选文中母亲为女儿做了哪些事情?
(2)品析选文第⑦段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3)分析选文第⑨段的作用。
(4)选文的第③段和第?段两次提到了她的眼泪,分析她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选文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写女儿对母亲的诸多不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油菜花开
①家在近郊,在长满一大片油菜花的田地旁。每天一出门,看到的就是油菜花,这不起眼的小花,它似乎藏着无限的生命力量,让我内心无比喜悦又明亮。那明亮的颜色,一直开到我的内心深处,足以让我的四月也明媚起来。
②油菜花的黄,是金黄,是一泻千里、一统天下的黄,仿佛是哪个画师作画时不小心打翻了颜料桶,一路不管不顾地泼洒下来。远远看去,一望无际,是真正的浩瀚。天空仿佛也被油菜花染黄了。面对这一片花海,看久了,我发现这花海里暗藏着一种旋律,是那首《怒放的生命》的旋律。看花的人,若把持不住,真的有得失心疯的危险。我终于能理解,民间为什么有个说法,叫“菜花黄,痴子狂”了。
③油菜的花,也是有香气的,这香气是暖的、厚的、沉的,夹杂着泥土的腥气,阳光的味道。尤其是到了中午,被太阳的光熏着,那层暖意被哄抬着,浓烈得跟大海一样,足以淹没我。深深地吸上几口,简直可以饱腹,闻着闻着,就不饿了。
④与其他花不同,油菜花开的是气势,那种要燃烧起来的气势,那种要成为春天的主宰的气势。油菜花的开,是炸开的开,我仿佛能听到像炒豆子一样噼噼叭叭的声音。没有一朵油菜花是单打独斗的,这是一种很友好团结的花,它们商量好了似的,一簇一簇地开。来时,排山倒海;去时,果断决然,决不拖泥带水。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跋扈得很。它们知道,四月的春天就是它们的。
⑤往乡下走,就是油菜花的开阔天地。我的视野所及,都是油菜花。一丛丛怒放着的菜花,足以照亮一个村庄,温暖着每一个村庄的人。油菜花的世界,就是一场盛大的欢乐颂。一个心情特别抑郁的人,一定要走出来,看看漫天遍野的油菜花,然后心花怒放。
⑥油菜花,也许是没有太多资格被叫做花的。不像那些名花贵草,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它没有娇艳的容貌可以炫耀,没有清幽的香气可以取悦于人,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它对生活的热爱,即便是墙角砖缝处,也有油菜花的小小世界,艰难地、不讨好地生长着,并始终不忘生长的目的,吐香、结籽、繁衍,装扮着春天,乐观而坚韧地生活着。
⑦油菜花,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美好与希望的花。田野里,有蝴蝶与蜜蜂,还有放蜂人,他们在油菜花地里奔忙着。油菜花赐予我们的,不只是花,还有蜜,还有油。
⑧这个四月,我要感谢油菜花。
(1)第⑥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2)从全文看,油菜花“藏着无限的生命力量”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3)文中末句说“这个四月,我要感谢油菜花”,“我”为什么“要感谢油菜花”?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稻子熟了
卓国志
深秋时节,稻子熟了。周末,我去乡下看稻田,一眼望去,像金色的海,阡陌相连,齐整整地挨到汀江边去。这时,在田边,我遇到了正带人检查收割机,做着秋收准备的老傅。
老傅住在长汀县河田镇伯湖村,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在邻村流转承包三千多亩水田,建起优质稻合作社,从工厂化育秧、全程农机到稻米加工销售,形成了完备的系统。老傅带我到田里去看,稻谷已经快要成熟。风吹来,推起金黄的稻浪,一望无边,一浪追着一浪。老傅说,一年种双季稻,旱涝保收,这在三十年前做梦都不敢想。
老傅名叫木清,他说父亲给取这个名字,就是想着能“树木长茂、清水长流”。那个时候,盼绿树清水就仿佛在盼一个梦。山光溜溜的,成了儿时他和小伙伴们的天然滑道;拎个旧轮胎,坐上去脚一蹬,呼哧一下,很快滑下山坡。
那时父母常带他去二三十里路外南山镇的山上砍柴,天没亮就出发,日头快落山才回到家,午饭就是地瓜饭就咸菜。老傅的脸庞黑得发亮,那是被日头晒的,以前得经常顶着日头来回走南山。“那时候男的戴斗笠,女的戴凉笠。凉笠四面挂着靛青染的花布,走路时前面那块布掀起来盖着头,干活儿时可以放下来挡住脸,看得见脚下的地又能防太阳晒。”老傅说。
比起被日头晒,老傅更不愿看到瓢泼大雨,因为大雨会带来泥沙。过去人们把这田叫作“望天田”,“有雨三天哗啦啦,没雨三天干巴巴”。夏天一下大雨就发山洪,方圆百里几乎所有河流的水挟带着从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翻滚着浊浪。洪水退去,田里一片淤泥。天一晴,日头一晒,很快板结成石块一般硬,当年绝收不算,这田也基本不能种了。第二年新开荒的田地,在下大雨的天,人们不等雨停就要带上铁锹、锄头、土箕,全家老小齐上阵,把田里的淤泥挖了。一边挖泥,泥沙一边往里流,真是拼命般较劲。
后来,县里开始搞禁山。“禁山牌”“乡规民约”挂在了山边,割草砍柴会被处罚。县上、镇上发动农民群众承包荒山种树,既搞经济林,又搞生态林……老傅也承包了一块山地搞农场,成为造林大军里的一员。那时他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上山,挖沟种草,肩扛手提下肥料,草和灌木活了再种树。往日昏天黑地挥向山林的柴刀,变成了上山抚育草木的锄头。
“我们那时还疑惑:给草施肥有啥用?没想到还真管用。草一吃肥就长得欢,变成一条条平行的茂密草丛,像地图上的等高线一样。下雨时土不会流走,夏天地面也没那么热了,树也就能活了!”老傅笑着说。
“咱们还有句话叫‘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别的地方种一棵树可能就活一棵,咱们种十棵树总能活一棵吧?咬牙坚持就会赢。”老傅目光坚毅地说。
生态接力,滴水穿石,如今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树长了,山绿了,水清了。树下鸡鸭成群、蜜蜂嘤嘤,草药满山葳蕤。曾经板结的田地成了游人如织的休闲农场,曾经断流的溪河荡起了漂流项目上的欢声笑语,卖茶叶蛋的老大娘一天就能赚两三百元钱。“水土流失治住了,家门口就能挣钱,还在外面打工干吗?十五年前我就回来承包了现在的田,河田塅田多,连片面积大,我一直想着有一天能种上这里的田。”老傅说。
老傅承包着三千多亩田,越做越好。除了自己种田,他还搞了育秧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的农户提供秧苗,搞田间管理,搞夏收秋收。老傅讲情义,遇到贫困户,不着急收钱,告诉他们脱贫了再还不迟。这些年,合作社也帮扶了二百多户贫困户脱贫。“生态好了,效益就来了。生态变成了资源,资源形成了产业。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老傅问我。我朝他竖起大拇指。
前几年,老傅考到了省里大学的农学专业,“我也要当个大学生,靠技术种好田。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儿子大学毕业也回家种水果当‘新农人’。”老傅说着,咧嘴笑了。
老傅还在稻田里做起了稻田画,吸引很多人来观赏。山水在变,老傅稻田画里的字也在变。前些年是“生态长汀”,这几年是“百姓富、生态美”。阳光在江面、树林和稻田间跳跃,稻穗随风摇摆,仿佛在向风儿轻声诉说着这片山水不断涌动的发展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8日,有删改)
(1)傅木清是一位新农民,简要说说在种地方面他做了哪些事体现了他的“新”。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阳光在江面、树林和稻田间跳跃,稻穗随风摇摆,仿佛在向风儿轻声诉说着这片山水不断涌动的发展故事。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写出你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旧时池塘
包利民
①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
②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还有那些叶子狭长的茂草,摇曳着一簇深碧。水里有各种不知名的小小鱼儿,水面上的虫儿飞快地滑行,时而有蛙入水,激起悦耳的声响。
③多年以后,当我读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一句,回望旧日的水影,竟是联想颇多。那时的池塘,路过着最朴素的风月,草气花香漫染着一池静水,时有鸟鸣落入其中,便于回忆中荡起无边的涟漪。
④如今在城市中,也会遇见池塘,可是却带着太多雕琢的意味。我宁肯在荒郊野外,对着杂草杂树掩映中的一泡死水,也不喜欢那些修建了精美亭阁的水光潋滟,自然而然的,永远有着直入心灵的魅力。
⑤一场大雨落进过去的岁月里,于是院子中那个被几头白猪拱出的大坑,便成了微型的池塘,少了几多野趣,却平添了不少烟火气息。雨还未停,那几只鸭子便已在水坑里追逐,小鸡们偶尔会去啄水中虹的倒影。太阳再现,猪们便联袂而来,赶走群鸭,在水中舒适地躺卧。
⑥那时我们常跟着父亲,扛着扒网去甸子上捕鱼。通常是那些涨满了水的池塘,一网扒上来,好多大大小小的鱼,还有误入的蛙,更有些不知名的水里的虫儿。我们兴奋地挑拣着,心儿就像那些鱼儿般跳跃。小小的池塘,藏着太多的乐趣,就像我们的童年,收藏了最美好的种种,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忆,也不能穷尽。
⑦曾经有一个夜里,我独自一人穿越大草甸回村,天上一轮圆月。蛙声起伏的背景,衬托着无边的宁静。我路过一个池塘,它闪亮着如一面不规整的镜子,低头看,水里的月亮就开放在那些蒲草的叶尖上。如潮的蛙鸣掩盖不住一声入水的轻响,或是鱼儿跃出水面又落回,或是草地里的蛙一个猛子扎进星光月色,或是我的脚踢起的小小土块儿,翻滚着投入水的怀抱。
⑧岁月的风长长地吹过,吹干了曾经大草甸上无数的池塘,我的心就如那些蒲草,不知依何而生,在辗辗转转中枯萎消散。多希望我的心也变成一个小小的池塘,一怀星月,一季斑斓,一生眷恋。那些旧时的池塘,依然闪亮在生命深处,那些蒲草的叶尖上,仍开着不变的星光月色,那些曾经的风,曾经的月,漫透时光的阻隔,依然给我带来最熟悉的水色,不变的感动。
⑨是的,能坐在那样的夜里,听听蛙声也好,看看青草也好。
(1)全文主要写了“我”与“旧时池塘”的哪几件往事?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②—④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谈谈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希望他做我儿子
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
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
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
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
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
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
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
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
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
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
“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虽然他有时还会顽皮、搞怪,但已懂得守规矩。看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我暗暗高兴。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
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比以前胖了好多,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
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了你们的谈话。”
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
(1)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3)文章结尾说“原来他早就知道”,从前文中找出两句为此作了铺垫的语句。
(4)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马小光,有人说是马小光的父亲。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怕他看见”是因为“我”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怕别人看见”是怕别人笑话“我”。
(2)“轻松”表现了父亲尽责后的一种满足和踏实。
(3)动作描写,文中“走”“探”“穿”“爬”“攀”“缩”“倾”七个动词,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
(4)示例:有,有一次,我要出门旅行,妈妈一遍遍地叮嘱我路上要注意的事项,又一遍遍帮我检查东西,确认车票、住宿等问题。虽然我已成年,但是心里还是暖暖的。
2.
(1)内容上:①借助画的题字,突出昆明雨季湿润的特点;②“门头挂仙人掌”交代了昆明的民风民俗。
结构上:①开篇奇崛,出人意料,引人入胜。②“要有昆明的特点”“昆明人家”等点题扣题,题字为下文对“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的描述作铺垫。
(2)①昆明的雨季相当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②昆明的雨时下时停,不使人气闷。
③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④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⑤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3)①对比手法,用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的价钱相比,突出鸡枞虽是名贵的山珍,但是在云南因为并不难得而并不贵得惊人。
②从大小、形状、色泽等方面,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鸡油菌“中看”的特点。
(4)①思乡怀人之情。
②对平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雨中美景令人陶醉、闲适、幽静、恬淡之情。
④深厚的友情。
⑤观赏莲花池因雨大而产生淡淡的伤感之情,见到木香花骨朵被雨淋湿的惆怅之情。
3.
(1)①为女儿做排骨皮蛋粥;②织拖鞋;③照顾生病的女儿;④母亲因护士几次没把针头扎进血管而几乎同护土吵架;⑤替女儿解释说梦话的原因。
(2)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的意思,文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知道孩子不想见自己时的紧张不自然。
(3)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窗外景色的萧条,烘托出“她”看到母亲时的失落与沮丧心情。
(4)第③段中流泪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像小文妈妈那样温柔细腻的妈妈,而感到非常难过;第?段流泪是因为之前对母亲厌烦、不满的愧疚,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懂得了爱需要理解的道理,理解了母爱。
(5)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或先抑后扬亦可),大量笔墨写“她”之前对妈妈的不满,与后文写“她”最终理解了妈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她”的爱和“她”理解了母亲,使文章波澜起伏。
4.
(1)欲扬先抑(或对比手法),突出并赞美了油菜花乐观而坚韧的精神。
(2)从油菜花一泻千里的金黄、浓烈而不断蒸腾的香气、极有气势的开放、不择地的坚韧生长等方面表现出来。
(3)感谢它给“我”带来了一个无比盛大的春天,带来美好与希望,也让“我”拥有一个明媚美好的心情。
5.
(1)①在邻村流转承包三千多亩水田。
②建起优质稻合作社。
③从工厂化育秧、全程农机到稻米加工销售,形成了完备的系统。
④为周边的农户提供秧苗,搞田间管理,搞夏收秋收。
⑤帮扶二百多户贫困户脱贫。
⑥考到了省里大学的农学专业。
(2)内容上,揭示本文主题,点明中心。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圆满。
(3)示例:以前的山是“光溜溜的”“夏天一下大雨就发山洪,方圆百里几乎所有河流的水挟带着从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翻滚着浊浪”,而现在的山“树长了,山绿了”“树下鸡鸭成群、蜜蜂嘤嘤,草药满山葳蕤”,前后对比,写出了恢复生态、治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
(4)本文表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以及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赞扬了新农民与时俱进、勤劳致富、互相帮助的奋斗精神。
6.
(1)①儿时,和小伙伴们在大草甸的池塘边玩耍;②跟着父亲到草甸的池塘捕鱼;③夜晚,一个人路过池塘,欣赏月光下池塘的美景。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追逐”“联袂”“躺卧”等赋予鸭、鸡、猪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动物们在微型池塘里嬉戏的场景,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旧时池塘的怀念之情。
(3)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旧时家乡的池塘与如今城市中的池塘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旧时家乡池塘的自然美,表达了“我”对旧时家乡池塘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旧时家乡池塘带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如今,曾经与池塘有关的一幕幕依然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带给“我”的是深切的怀念和深深的感动。表达了“我”对家乡池塘的怀念之情。
7.
(1)①马小光上课不守纪律,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②马小光在菜市场帮父亲卖菜;③家访后,马小光发生巨变,学习成绩越来越好;④几年后,马小光上完大学,参加工作,春节来看望“我”。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马小光父亲的心声后内心的震荡与感动。
(3)①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②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
(4)示例一: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文章先写马小光的叛逆,再写对马小光进行家访时,马小光听到父亲的话,懂得了父爱,发生转变最终成才。文章表现了马小光的成长历程。
示例二:本文的主人公是马小光的父亲。文章的题目是“不希望他做我儿子”,父亲在家长会上写下“不愿意”,“我”家访时听到父亲的心声,父爱的力量使马小光发生转变,最终成功。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