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微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微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2: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望》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低沉隽永的内涵;理解诗歌基本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反衬、移情于景的手法;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反衬、移情于景的手法,品味诗歌低沉隽永的内涵。
2、难点:在诵读、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导入语: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
他是谁?
杜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划分停顿、重音,标注生词。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悟形象
1、诗中哪一句是直接体现诗人形象的句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用指甲挠
简直
能够承受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2、这是忧思,为何忧思?
探究提示:
一、诗人看到了什么?
二、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三、诗人想到了什么?
望春景
1、诗人题为“春望”,他望见了什么样的景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国都。
深,疯长
山河依旧国都早已沦陷,
草木茂盛满城都是春天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在春天的长安城,诗人看见山河虽然还在,但是城内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2、春天的长安城内竟会草木疯长,那以前和平年代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为何出现如此景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得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忧思之一:国破之悲、城空之哀
感愁心
1、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
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花鸟都是“溅泪”、“惊心”---移情于景
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更让人心伤。
忧思之二:时局之感、离别之恨
思乡情
1、在这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连绵了整个春天,
珍贵的家书也难相见。
2、学生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忧思之三:战争之长、思亲之安
理解题意,深化诗情
诗题“春望”的“望”,有几层意思?
望见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盼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希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期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望:有望见、看见;盼望、期望之意。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春望
景:
山河
草木
-------反衬
情:


---移情于景
盼:


---家书可贵
伤:更短
不胜
----烦闷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