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2
与朱元思书
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富春江之美: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罗隐
白波连青云,荡漾晨光中。——权德舆
江霏山气生白烟,忽如飞雨洒我船。倚篷独立久未眠,静看水月摇清圆。——吴师道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作品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吴均善于用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二)写作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本文中就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三、导读理解
(一)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
(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止,息。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3)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争着
)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平静,平息)
(三)一词多义
(1)绝
天下独绝(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
(2)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四)通假字
(1)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叫声,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课文理解
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
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明确:(1)异水:
水色——缥碧
水态——静(清)动(急)
(2)奇山
山势——高山寒树
轩邈成峰(秀丽、高峻)
山声——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幽静)
山色: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林茂荫浓)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作者观赏美景时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也从侧面突出了富秦江周围景色之秀美,衬托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魅力。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5.有人认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句是多余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不多余。这四句使得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这样的结尾,表明作者一如既往沉醉在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
自我检测
1.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与朱元思书》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家。
(2)根据提示默写。
①《与朱元思书》中总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视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各找一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可以放在篇末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吴均集校注???
吴均?
叔庠?
南朝梁;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答案:(1)①(或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3)这句话侧面写出富春江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的生动情感。示例一:可以放在后面。因为它是文章的中心句。示例二:应放在原处。因为上文写的是山峰和山谷,这两句话是紧跟着上文的意思写的。
(4)示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互映衬,突出了水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