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古诗文综合训练_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古诗文综合训练_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1 00: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古诗文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











③良多趣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景物特点。
B.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文章描写三峡壮丽景色,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之情。
D.本文语言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很有节奏感,表现力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②属引凄异(




③回清倒影(




④略无阙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节选)》)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③欲以此驰骋当世( )








④余告之故(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晓雾将(________)少闲人如吾两人者(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阅读语段(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4)语段(一)描绘了“山川之美”,语段(二)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晚乃步出城东,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移种雪堂之西。
(苏轼《记游定惠院》)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
③晚乃步出城东






步: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
B.①欣然起行







②然以予故
C.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往憩于尚氏之第
D.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如大珠累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4)简要说说【甲】文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5)【乙】文中,定惠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没有影响苏轼的游兴?为什么?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
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下列对两个语段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一)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语段(二)就出自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C.两个语段都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不同,语段(一)以“不见曦月”来写树之葱茏,语段(二)以“有时见日”来写山之高大。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个语段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3)将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两个语段都描写了猿鸣。请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项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B.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C.猛浪若奔

上善若水
D.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正面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明净。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勾勒出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C.第三段写“奇山”先从远处写目见之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D.本文生动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感。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③于斯已办(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二、
古诗词鉴赏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2)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妙处。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作者在颔联中写“蓬”“雁”有何用意?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绝句”,你觉得这两句好在哪里?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但又遗憾地没观赏到的西湖景致。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却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画线的句子中“乱”“浅”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紧急,③甚,很
(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日月。
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A
2.
(1)①逆流而上,②连接,③回旋的清波,④同“缺”,空隙、缺口
(2)①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3)夏季:水大(凶险、急、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
(4)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3.
(1)①于是,就,②只是,③凭借,④缘故,原因
(2)①(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就高兴地动身出门了。
②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3)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苏轼的际遇是被贬官,方山子的际遇是“不遇”,即没得到机会、受到赏识。苏轼的排遣方式是寻友、赏景,方山子的方式是隐居。
4.
(1)(1)消散(2)只是
(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欣赏到月色之美;二是指屡遭贬谪之人,表现出苏轼郁郁
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只要说出两层含义,意思对即可)
(4)语段(一)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川景色的无动于衷;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自许,期与谢公比美溢于言表。
语段(二)作者的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失意的感慨。总之表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
5.
①门,②交错纵横,③散步
B
(3)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一定带着客人置办酒席,我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
(4)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5)园子更换了主人。没有影响苏轼的游兴(苏轼依然尽兴)。因为虽然园子换了主人,但由于自己的缘故,园中的枳树得以保存,园中的景致尚存。
6.
B
C
(3)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4)语段(一)中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表现了三峡秋天的凄婉美。语段(二)中写猿鸣与泉声、鸟鸣、蝉鸣,从听觉角度入手,描写了富春山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于美好景象的愉悦之情。
7.
(1)C
(2)①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②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C
8.
(1)A
(2)①消散,②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③这里
(3)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②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或挡住)了太阳。
(4)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9.
(1)C
(2)“历历”“萋萋”两个叠词写出了树木分明、草木茂盛的样子,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10.
(1)“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喜悦开朗的心情。
(2)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思念之情。
11.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示(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明快。大的空旷,直的坚毅,长的苍茫,圆的温暖。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和观景者的胸怀。
12.
(1)C
(2)“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了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