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训练_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训练_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1 00:0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而后作( )
③行拂乱其所为( )
④而后喻( )
(3)文章开头提到的六位历史人物从贫贱走向成功的经历属于哪种论证方法?从中可以归纳出怎样的结论?
(4)孟子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5)面对当今优越的物质条件,请谈谈学习本文后,对你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启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
②而后喻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本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委而去之
委:放弃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B.①七里之郭
郭:外城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①寡助之至
至:到












②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D.①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翻译下列画线的字。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
②往之女家( )
③贫贱不能移(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得志,与民由之。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且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厚:增加。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被流放。⑥尔曹:你们。
(1)下列对句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观察使素贤之(平时)
B.且厚赋毒之乎(况且,何况)
C.往之女家(同“汝”,你)
D.与民由之(由此)
(2)下面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B.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C.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D.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张两人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人格。
B.【甲】文先使用反问句,否定景春的观点;再使用排比句,阐明大丈夫的实质。
C.【乙】文何易于敢于焚烧皇帝之令,不惧权势,体现了【甲】文的“贫贱不能移”。
D.【乙】文采用对比手法,记叙何易于烧诏爱民而不顾其身的大丈夫的行为。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①南安军: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②梅花: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③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





( )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 )
③贫贱不能移





( )
④与民由之






(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富贵不能淫》中“_______________”和大丈夫之道构成鲜明的对比;《南安军》中构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结合【乙】诗来看,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_______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






正:_______________
③有童儿数百






数:_______________
④诸儿复送至郭外


至: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5)【乙】文中郭伋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使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 )
②与民由之( )
③何易于为益昌令( )
④命吏阁诏(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矧厚赋毒之乎?
(4)你认为【乙】文中的何易于能否称之为【甲】文中的“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做作为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轲,战国
(2)①同“增”,②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③违背,④了解、明白
(3)运用了举例论证;说明造就人才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难。
(4)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辅佐大臣,在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
(5)示例:物质条件优越,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就可以懈怠,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安乐享受必然会被淘汰。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勇于迎接挑战,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
2.
(1)①同“增”,②了解、明白
(2)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示例:我认为“逆境也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3.
(1)C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3)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夏桀、商汤的故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他不思进取,只知道极尽享乐之能事,骄奢恣肆,亲奸佞,远贤臣,对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如有不从,就滥施征伐,就这样,夏桀渐渐失尽人心,众叛亲离。反观商汤,他是个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领,他重用贤才,施行仁政,注重“以宽治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灭夏建商。
4.
(1)①真正,确实,②同“汝”,你,③使……改变,动摇
(2)①(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②(他们)能实现理想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
5.
D
A
C
(4)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皇上的诏书怎么能拒绝?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难道会免于被流放吗?
6.
(1)①行冠礼,②告诫,③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④遵从
(2)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②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3)妾妇之道,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4)文天祥被俘后,决心效仿伯夷、叔齐,饿死殉国,表现了他坚贞的英雄气节和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这正是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具体体现。
7.
(1)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①怎么,哪里,②准则,标准,③几,④到
(3)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4)示例: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5)示例:做人要守信,要言行一致;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守信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话。
8.
(1)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2)①行冠礼,②遵循,③担任,④命令
(3)①他们一生气,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②何况再加重赋税来伤害百姓呢?
(4)能。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