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8
课时8 第一单元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设计人:潘辰露 审核人:吴虹 杨文娟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列举古代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过程】
【学习探究】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请回答:
材料提及的“李杜”指的是谁?人们分别尊称他们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练习巩固】
1、唐诗内容反映的是: ( )
A、政治风云 B、自然风光
C、社会生活的全景 D、历史题材
2、杜甫赞之为“天地为之久低昂”的乐舞是: ( )
A、《秦王破陈乐》 B、《霓裳羽衣舞》
C、公孙大娘剑器舞 D、快速急转的胡旋舞
3、敦煌莫高窟的泥塑与壁画内容反映的是: ( )
A、佛教故事和现实生活场景 B、帝王贵族的生活
C、“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乐舞 D、西城各族人民的生活
4、唐朝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究其原因,下列哪一因素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
A、才华横溢的士人层出不穷 B、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C、“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各民族团结和中外密切交往
5、2004年10月某日,某投资期刊以“金属期货飞流直下三千尺”为题报道了金属期货市场行情,此处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来表达: ( )
A、金属期货市场当时跌幅很大
B、金属期货市场当日长幅很大
C、金属期货市场非常热闹
D、金属期货市场修建了瀑布
6、莫高窟在今天的哪个省境内: ( )
A、山西省 B、河南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7、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杜甫的诗沉郁悲怆。导致两人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C、所受教育程度不同 D、经历的仕途状况不同
8、下列有关唐朝乐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秦王破阵乐》是唐玄宗创作的 B、《霓裳羽衣舞》是节俭西域乐曲改编而成
C、唐朝的乐舞十分发达 D、宫女公孙氏擅长剑器舞,技艺天下无双
9、下列作品均是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请将相关的人物和作品用线连起来。
李白 剑器舞
杜甫 《秦王破阵乐》
唐太宗 “三吏”“三别”
唐玄宗 《望庐山瀑布》
公孙氏 《霓裳羽衣舞》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一般】【不认真】
家长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
1、唐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___________,无论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诗歌反映出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
eq \o\ac(○,1)唐代确立了_________选官制度
eq \o\ac(○,2)实行比较开放的__________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eq \o\ac(○,3)当时的社会风气
eq \o\ac(○,4)唐朝的繁荣昌盛,唐朝是封建地主经济上升时期。
3、“诗仙”——_________
一、千古吟咏的唐诗
eq \o\ac(○,1)创作内容:他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o\ac(○,2)作品特点: _________主义
eq \o\ac(○,1)创作内容:创作了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o\ac(○,2)作品特点:_________主义,后人称他的诗为“_______________”。
4、“诗圣” ——_________
二、“观者如山”的乐舞
代表作: eq \o\ac(○,1)___________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o\ac(○,2)___________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
内容: eq \o\ac(○,1)以泥塑和壁画为主
eq \o\ac(○,2)主要以_________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2
课时2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设计人:潘辰露 审核人:吴虹 杨文娟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学习过程】
【学习探究】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请你客观评价一下唐太宗。
【巩固练习】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 )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 D.君主立宪制
3、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 )
A.魏征 B.长孙无忌 C.房玄龄 D.杜如晦
4、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
A.避免君主个人失误 B.巩固统治 C.学习前贤 D.为后世树立榜样
5、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6、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
A.《开皇律》 B.《隋律》 C.《唐律疏议》 D.《宋律》
7、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执政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执行措施的实质体现了 ( )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8、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 B. C. D.
9、唐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0、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即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一般】【不认真】
家长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
1.隋朝的灭亡:其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1)时间:_____________
(2)开国皇帝:_____________
(3)都城:______________
一、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
1.唐太宗:于_________年继承王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_____。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2.贤明有作为的封建皇帝:(1)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2)虚心纳谏,鼓励臣下直言,能从善如流,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谏臣___________。
1.出现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
(2)客观上唐太宗能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2.主要内容:(1)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决定减少_____________,并规定可用交纳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_
松弛。
(2)唐朝沿袭和完善____代的______________。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______________,门下省负责__________,最后交由尚书省________。尚书省下设有_______,分管具体事务。
(3)唐朝在《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编撰了《 》 ,是中国___________的一部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完善了科举制
3.评价: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三、贞观之治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1
课时1 第一单元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设计人:潘辰露 审核人:吴虹 杨文娟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了解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评价。
二、学习过程
三、填图
四.课堂巩固
1.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近四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结束这种局面是在哪朝建立之后 ( )
A、东晋 B、西晋 C、陈 D、隋朝
2.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中,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指挥大军攻打陈朝 D、励精图治,改革前朝制度
3.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 ) A.坐轿子 B.乘船 C.乘汽车 D.坐火车
4.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5.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的局面形成于 (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高祖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6.公元617年,来自余杭的商人要经水路运货到涿郡,请问他依次通过的运河河段( )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B、江南河—邗沟—永济渠—通济渠
C、邗沟—江南河—通济渠—永济渠 D、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7.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 B、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C、巡游享乐 D、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8.结合隋朝疆域图,台湾在隋朝时称为 ( )
A.琉球 B. 夷州 C.流求 D.瀛州
9、不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客观条件 ( )
A.南北统一 B. 经济繁荣
C.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 D.隋炀帝要到扬州观赏琼花
10、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2、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版、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听精华绝品。“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让无数中外游客如痴如醉,你知道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五、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一般】【不认真】
家长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
1. 概况:____帝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 ,以 为中心,北达 (今北京),南至 (今浙江杭州),自北向南分为 、 、 和 、 四段,连接了 、 、 、 和
五大水系,全长____千米,是古代世界上 的运河。
2.影响:(1)大运河开通之后,不仅成为南北____、____、_____联系的纽带,也成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枢纽。
(2)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________和_____发展。
(3)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_____________的作用。
一、.隋的
统一
1.隋的建立:______年,北周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 ,
年号 ,都城长安。杨坚就是 。
2.隋的统一:______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兵,仅用_______
就灭掉南方的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
继______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________。
3.隋的疆域
4.隋的富庶:隋统一之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__________,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开皇年间,隋帝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大幅度增长。
二、.贯通南
北的动脉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3
课时4 第一单元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设计人:潘辰露 审核人:吴虹 杨文娟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练习巩固】
1、试想像,假如你是一名唐朝地方县令,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父母官员,是因为你参加过科举考试并能中榜获得功名。你当时参加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方式是: ( )
A.世袭官爵 B.推荐制 C.分科考试 D.上级任命
2、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28岁参加进士科考试,一举中榜,于所取17人中排名第四,年龄最少,故得意的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你认为当时白居易考试内容都包括:①儒家经典 ②策问 ③经史 ④杂文(后演变为诗赋) ( )
A .①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重明经考试。
4、茶是故乡浓,有关唐朝茶文化内容不正确的是 ( )
A.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B.品茶是美的享受,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蔚然成风。
C.茶作为普通饮品已经超过酒的作用。
D.茶税成为国家财政的来源之一,茶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
5、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
A.越窑邢窑 B.越窑定窑 C.汝窑邢窑 D.汝窑定窑
6、唐代盛行骑乘之风,其中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 ( )
A.骑马 B.肩舆 C.骑驴 D.驿驴
7、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博大宏放出现的原因是: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
B.唐朝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C.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
D.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8、韦尔斯《世界史纲》记述到:当西方人的心灵被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结合韦尔斯的看法,你认为唐代社会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 ②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精神 ③展示博大开放、江纳百川与充满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④唐太宗陵墓中昭陵上,刻着带箭的骏马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②④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一般】【不认真】
家长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
背景:隋唐之前,选官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____。
定义:科举制是通过___________选拔官员的制度,强调以_________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eq \o\ac(○,1)__________科,主要测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eq \o\ac(○,2)___________科,包括__________,加试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杂文专考___________。策问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目的,考查____________的能力。
影响: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为_______创造了______________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信心。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______________,开创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同时,科举制对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一、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1、饮食: eq \o\ac(○,1)_________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 eq \o\ac(○,2)胡食 eq \o\ac(○,3)中原地区的_______和_________等食品在边疆地区很流行。
2、服饰: eq \o\ac(○,1)唐人还喜欢穿__________、戴__________、蹬__________ eq \o\ac(○,2)民间流行的还有经过翻新与改造的___________ eq \o\ac(○,3)中原地区的双面锦传到边远地区。
3、居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__________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二、衣食住行时尚
1、产生原因:盛唐时期国运________,政局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表现及特点:
eq \o\ac(○,1)唐朝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参加科举考试
和做官,与之通婚等史实,展现了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eq \o\ac(○,2)通过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展示了唐朝的革新气象和博大胸怀。
eq \o\ac(○,3)通过对长安城内的活动描述,展示了盛唐非凡宏大的气势。
eq \o\ac(○,4)通过牵马的昆仑奴的模样,展示了唐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eq \o\ac(○,5)通过“诗仙”李白的诗,展示了唐代士子风流俊逸、自由豪迈的时代精神风貌。
三、博大宏大的精神风貌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5
课时5第一单元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设计人:吴虹 审核人:杨文娟 潘辰露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了解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史实,体会文成公主入藏的含义;归纳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思路,体会“和同为一家”的含义。
【教学过程】
1、温故而知新
在唐朝之前,我们已学到了那些少数民族?
中原王朝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哪两大特点?
试举例说明
(一)“天可汗”
1、本目标题“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 的尊称。这一名称有何含义?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3、课本P26“想一想”: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1、唐太宗把宗室女 嫁于吐蕃(古代藏族自称)赞普
2、如果你陪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你会发现文成公主带了哪些特殊的“嫁妆”呢?
这些“嫁妆”有何作用?
3、讨论思考:文成公主入藏有何意义?
(三)点苍山会盟(小字部分,了解即可)
【巩固练习】
1、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4、右图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唐在东突厥旧地设立都督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甥舅会盟碑 D、点苍山会盟
5、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6、在点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 )
A、吐蕃赞普 B、突厥可汗 C、南诏王 D、匈奴可汗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到“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趁”其中的“文皇”是指(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8、吐蕃是今天哪族的祖先 ( )
A、苗族 B、黎族 C、藏族 D、突厥族
9、阅读下列材料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
①魏征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②“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 【一般】 【不认真】
家长意见: 家长签字:
布达拉宫
PAGE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3
课时3 第一单元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设计人:潘辰露 审核人:吴虹 杨文娟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学习过程】
【学习探究】
思考: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练习巩固】
1、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代唐高宗执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集聚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
A.制定《唐律疏议》 B.重用贤能,改革吏治
C.改革军事制度 D.改革财政和漕运制度
5、唐朝最盛时期,下列疆域范围不正确的是 ( )
A. 东至安东 B. 西迄安西 C.北达黄河流域 D.南抵南海
6、下列发明使用于唐朝,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 )
①曲辕犁 ②筒车 ③翻车 ④犁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7、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8、阅读下列材料,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错误并改正。
唐高祖开创了大唐帝国得宏伟基业,继承他的事业,使唐朝步入鼎盛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得女皇武则天以及唐太宗。武则天统治前期,重用宦官,严厉打击反对她得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她编修《贞观姓氏录》,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她还创立了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宦官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他统治前期,年号“天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例:错误:_唐高祖_ 改正_唐太宗_
⑴错误: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⑵错误: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⑶错误: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⑷错误: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⑸错误: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⑹错误: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⑺错误: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⑻错误: ________ 改正 ________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一般】【不认真】
家长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
登上皇位:690年,武则天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______”。她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
统治措施:(1)发展唐朝的中央集权:
eq \o\ac(○,1)统治前期,重用_________,严厉打击反对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打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o\ac(○,2)武则天改《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
eq \o\ac(○,3)大力发展通过________选拔官吏的_________制度。
(2)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减轻_______________
(3)设北庭都护府,边疆得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影响:史称“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女皇
武则天
二、开元盛世
措施:他即位后,重用___________,大力整顿_____,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影响:_________统治前期,年号_________,政局________,经济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方面:
eq \o\ac(○,1)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明、使用。 eq \o\ac(○,2)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eq \o\ac(○,3)水利的兴修 eq \o\ac(○,4)生产技术及生产方式的改进。
手工业方面:
唐朝的手工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人口增多
疆域辽阔: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___________,西迄___________,南抵__________,北达______________。
三、社会经济繁荣光华初级中学初一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 编号:06
课时6 第一单元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设计人:吴虹 审核人:杨文娟 潘辰露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背景: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 。 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
(2)含义: 。
(3)影响: 把唐朝的 、 、 、 以及 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 、 与 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1)概况: 时, 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定东渡日本 。
(2)作用:鉴真讲授 ,他还详细介绍中国的 、 、 、 、 、 等技术知识,对中日 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玄奘西行
1、概况:玄奘是 高僧,又称 。为了 ,他毅然前往 圣地天竺。
2、过程:
(1) 初年,玄奘从 出发,途经我国 及 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苦难。
(2)到达 以后,玄奘用大约 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 ,获得了 。
3、贡献:
(1)玄奘是 系统地把天竺 、 、 、 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旅途见闻《 》,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1、唐朝都城 不仅是国内 、 、 中心,也是当时 的大都市。
2、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 和常年聚居的 。
3、长安城内的 ,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 。
【巩固练习】
1、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 (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2、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 ( )
A.鉴真,玄奘 B.鉴真,松赞干布 C.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D.玄奘,唐太宗
3、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③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唐朝时我国称印度为 ( )
A.安息 B.天竺 C.大食 D.大秦
5、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
A.武则天 B.文成公主 C.鉴真 D.玄奘
6、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7、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 D .《史记》
8、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外交活跃所带来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高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 B.促进了唐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和进步
C.加强了唐朝与各国的经济、尤其是文化的交流 D.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9、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访日的最后一天,参观了有着唐朝风格的世界文化遗产——唐招提寺,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说明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六次东渡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七次下西洋
10、阅读下列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 诗中“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 表现了鉴真怎样的精神?
(2) 诗中“传道艺”的是何人?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3) 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家长反馈】
学生作业态度:【认真】 【一般】 【不认真】
家长意见: 家长签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