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三峡》阅读
共15题,总分47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不见曦月(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_____)
(3)良多趣味(_____)
(4)属引凄异(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写三峡秋天的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4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沿溯阻绝(_____)②素湍绿潭(_____)③属引凄异(_____)④不以疾也(_____)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不以疾也(快)
C.从流飘荡(顺、随)
D.负势竞上(势力)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C.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13.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4.填空。(3分)
(甲)文采用_______________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采用_______________结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___________之情。
15.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日光,这里指太阳;冲上、漫上;甚,很;延长。
2.(1)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渲染了悲寂、凄凉的气氛。
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句意为: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
(3)句意为:的确是趣味无穷。良:甚,很;
(4)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引:延长。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自:在,从;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2)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着。不以:不如。疾:快。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四段,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从内容上看,“巫峡长”突出三峡的狭长,“猿鸣三声”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泪沾裳”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点睛】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逆流而上(的船)白色的连接快
6.C
7.(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8.三峡的景物的总体特征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分析】
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溯:逆流而上(的船)。
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的。
③句意: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属:动词,连接。
④句意:也不如船快。疾:快。
6.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萧瑟的特点,渲染了悲寂凄凉的气氛,并非“清幽秀丽之美”,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自非(如果),亭午(正午),曦(太阳),荣(树茂盛),峻(山高)”的正确解释。
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写山险,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秀,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写秋幽,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所以三峡的景物的总体特征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只要是描写山或水的诗词就可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点睛】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9.D
10.B
11.(1)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分析】
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溯:逆流而上。
B.不以疾也:也没有这么快。疾:快。
C.从流飘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从:顺、随。
D.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势:地势。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写作特色。
B.选项中“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表述有误,乙文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虽:即使;御:奔:奔驰的马;御:驾着;疾:快;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通“返”,返回。
【点睛】
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12.B
1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2)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4.总分总分总喜爱或赞美
15.【甲】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氛围,【乙】文写猿鸣烘托了人物喜悦之情。
【解析】
1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清波/清澈;
B.都是“看见”之意;
C.极高的/消失;
D.如果/从;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①荣,茂盛;良,甚,很。
②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4.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一空,《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所以是“总分”结构行文。
二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为“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又为“总”,所以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
三空,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三峡》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通过对山川景物描绘,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所以说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15.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描写的分析,思考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分析猿鸣的作用。《三峡》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表现孤独苍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悲哀、凄凉的感受。
《答谢中书书》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是为了渲染了欢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气氛,由此烘托作者心情的愉悦。
【点睛】
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