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景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背景透视
结庐(
)
喧(
)
东篱(
)
yōu(
)然
xún(
)阳
悠
浔
lú
xuān
lí
课前自主学习
导思1.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志趣?是如何表达的?
归隐之趣
关键词:
人生追求
优美诗境
导思2:最能体现诗人悠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哪句?
抒情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文品读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注释:
诗文赏析
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译文:
原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注释:
山气氤氲,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译文:
如何理解“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虽居闹市却觉得偏僻安静,这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课文品读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运用赏析古诗词名句法。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4.分析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主旨。“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等,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因此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不感到“车马喧”了。
5、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难点探究
本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朴素淳厚,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技法总结
饮酒(其五)
身居田园,心志高远情怀高洁,怡然自乐
梳理回顾
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随堂检测
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只要心志高远,远离尘俗,就不容易受到喧闹的外界的干扰。
C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