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导入新课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
他是谁呢?
他看上去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他面容表情消沉忧郁,丑陋可憎。
他长相平平,极为普通。(茨威格)
同一个人,两组评价:
19世纪中期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基本情况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
影响评价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59~1869)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长篇小说《复活》(1899)
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
“托尔斯泰主义”
坚持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
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被全世界公认的文学泰斗。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都曾记述他。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列宁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为其写了传记。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他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人都写过传记。
胡髭(
)
鬈发(
)
滞留(
)
长髯(
)
黝黑(
)
愚钝(
)
侏儒(
)
盎然(
)
禁锢(
)
锃亮(
)
粲然(
)
酒肆(
)
尴尬(
)
甲胄
(
)
轩昂
(
)
犀利
(
)
滞留(
)
粗制滥造(
)
zī
rán
yǒu
rú
àng
quán
gù
zènɡ
càn
sì
zhì
dùn
gān
gà
zhòu
xuān
xī
学习字词
zhì
làn
颔首低眉(
)
诚惶诚恐(
)
广袤无垠(
)(
)
酒肆(
)
一绺(
)
长髯(
)
鬈发(
)
两颊(
)
胡髭(
)
面目可憎(
)
锃亮(
)
甲胄(
)
粲然(
)
意趣盎然(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hàn
huáng
mào
yín
sì
liǔ
rán
quán
jiá
zī
zēng
zèng
zhòu
càn
àng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1分,共10分)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2)皮肤cáng
wū
nà
gòu(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cū
cāo(
)。
(3)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
qí
qū(
)、píng
yōng(
),甚至粗鄙。
(4)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zhìliú(
)着yú
dùn(
)和压抑。
黝黑
藏污纳垢
粗糙
崎岖
平庸
滞留
愚钝
(5)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
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qì
yǔ(
)。
(6)这张脸méng
mèi(
)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7)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jiǔ
sì(
)同
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8)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hè
lì
jī
qún(
)、引人注目的可能。
器宇
蒙昧
酒肆
鹤立鸡群
(9)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jiāng
shéng(
)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10)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
这位大师的接见。
(11)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xuān
áng(
)、伟岸、天才于一身。
(12)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
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的地步。
缰绳
正襟危坐
轩昂
诚惶诚恐
(13)在这种rù
mù
sān
fēn(
)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14)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dǎn
qiè(
)的耗子俯冲下来。
入木三分
胆怯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初读感知
朗读要求: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内容梳理
头
发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精读品味
眉
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精读品味
鼻
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精读品味
胡
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精读品味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大众化
灵魂的高贵,
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
说明
欲扬先抑
精读品味
内容安排手法——欲扬先抑
默读前五段,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须发特点:面部多毛 须发浓密
面部轮廓: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面容表情:消沉忧郁 丑陋可憎
长相平平:普通平常 大众一员
令拜访者失望:期望眼见 巨大反差
精读品味
读第二部分(6—9),思考: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其含义。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精读品味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分析:运用夸张的手法,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读品味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达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读品味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分析: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精读品味
犀利的目光
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眼睛的威力
赞美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非同寻常的眼睛
精读品味
结尾: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幸与不幸?
合作探究
分析:因为能够看清楚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着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他又是痛苦的,他看透了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是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幸与不幸?
合作探究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明确: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比喻、夸张
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合作探究
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内容小结
内容图示
刻
画
外
貌
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描
写
眼
睛
目光犀利、敏锐、深刻
眼睛蕴含丰富感情
崇
敬
赞
美
表情:消沉、愚钝、压抑
眼睛威力无比
平庸普通让人失望
(抑)
犀利深邃非同寻常
(扬)
列夫·托尔斯泰
形
神
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内容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请你课外选择阅读托尔斯泰的一部小说。
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300~500字。
要求: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准确地使用丰富的词语。
布置作业
一、基础巩固(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胡髭(zī)
长髯(rán)
黝(yǒu)黑
一绺(liǔ)
B.鬈(quán)发
穹(qióng)顶
禁锢(gù)
酒肆(sì)
C.侏(zhū)儒
尴尬(gà)
犀(xī)利
锃(chéng)亮
D.甲胄(zhòu)
粲(càn)然
涟涟(lián)
广袤(mào)
.
.
.
.
.
.
.
.
.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警察面前,身材矮小又器宇轩昂的小偷不得不将偷窃的财物交了出来。
B.大臣们在那一阵不可思议,前所未有的喧闹声中,正襟危坐、呆若木鸡。
C.在这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享受清风拂面,顿感心旷怡。
D.每当上司训话时,她总是颔首低眉,不争辩。
A
.
.
.
.
.
.
.
.
.
.
.
.
.
.
.
.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继承优良传统培养人人节约粮食。(句末加上“的良好习惯”)
B.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和改进力度,而且要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和改进力度”与“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互换位置)
C.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把“能否”去掉或在“人类”后加“能否”)
D.
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校长要求各班班主任教育同学们切忌不要外出,好好在家进行网上学习。
(改“教育”为“告诫”)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3分)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C.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D
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茨威格正是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其心灵的。阅读下面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试着另写一句。(3分)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
.
.
参考示例:这道目光就像闪电,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8分)
材料一: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真正地走近了冼星海、马思聪、施特劳斯、莫扎特等艺术大师,更在对《赵氏孤儿》《杨门女将》《图兰朵》《天鹅湖》《卡门》等国内外经典剧目的欣赏中感受到艺术动人的魅力。
材料二:参加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学生感慨:“高雅艺术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曾经津津乐道的一些偶像剧以及选秀活动是多么庸俗,经典的剧目让我开始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1)请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不超过20字。(4分)
.
(2)某人根据自己对戏曲、绘画的兴趣爱好题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这副对联。(4分).
调七彩
撷趣
梅竹松
和二弦
寄情
生净旦
上联:
.
下联:
.
参考示例: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魅力,提升文化修养。
和二弦撷趣生净旦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
二、课内精读(10分)
列夫 托尔斯泰(节选)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
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
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3分)
.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
.
.
3.第①段画线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
(4分)
.
.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画线句子的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后半句又引出了下方对托尔斯泰的“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因而,这
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看问题深刻透彻。
三、课外阅读(14分)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
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
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
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
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
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
己,相信人生可恋,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释】: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1.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
夸张,突出他走路速度之快。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2.第④⑤⑥段文字集中写了梁宗岱参与哪些文学活动?在这些文学活动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
.
.
.
.
集中写了梁宗岱参与辩论、朗读、阅读、翻译等文学活动。性格特点: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3.
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
.
.
.
.
.
画线部分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热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