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件(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件(5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02 08: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深圳东门工地
深圳梅林社区
过去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理解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理解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城市化
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工业化
概念: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特征:
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
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
城市化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
促进
推动
推动
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城市化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主要动力)。
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条件较好优惠政策
条件较好优惠政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
珠三角
1.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
2.发达国家将会把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具有哪些优势的国家?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邓小平南巡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0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90年代以后
良好的区位条件
优越的对外联系区位使珠江三角洲出口贸易工业快速发展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
目前,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77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资金达1200亿美元。珠三角地区9市占全广东省侨资企业的88%。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
国际
背景
契机
国内
背景
先机
地理
条件
内因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政策
良好区位条件
最大侨乡之一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比重上升;劳动、资源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型产业比重上升
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优势,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分工
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亲密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广交会)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活动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
区位、侨乡
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结果,你认为珠三角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珠三角20世纪80年代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不拥有的条件是:对外开放的政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A.
良好的区位条件
B.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练习
问题讨论:
既然对外开放政策是珠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改革之初,我国政府为什么优先选择珠三角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而不选山东半岛呢?
材料:
明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
清代以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很日早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外向型经济意识强
分析:珠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历史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改革之初,我国政府为什么优先选择珠三角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这说明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第一发展阶段
第二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
问题: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
侨乡优势
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1.第一阶段(1979-1990)
 主导产业:
中国的工厂与外商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原料加工环节,生产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外商所获取。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
1.第一阶段(1979-1990)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点:
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
影响:
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大量的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阶段
1979


1990

薄弱
贫乏
丰富
______
___优势
改革开放
初期
主导产业
___密集
型产业
____、技
术、_____
引进
__________
加工厂
建立
外商投资
规模___
附加
值__
吸引外资额
增长_____
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____
主导产业:
工业基础
矿产资源
政策、侨

生活消费品
较慢
劳动
较慢
劳动力

资金
设备

总结
劳动密集型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阅读课本73页4、5两个自然段)
问题:
优势:
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
1985年轻纺占25%,高新占10%;2000年高新占32%,轻纺下降到15%。
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成为主导产业,完成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特点:
原因: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影响:
1985年与200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比较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影响:
工业化
城市化
珠三角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第二阶段
1990










________已不明显
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____
_______
___的优
势丧失
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
抓住
机遇
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_____________。

使
发展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主导产业:
政策优势
劳动力成
本低
产业
升级
高新
技术产业
提高
劳动密集型
全球化、信息化
经济结构调整
总结
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完成
1、东莞的工业起步于什么模式?
2、东莞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3、东莞抓住了哪两次机遇?
三来一补
地理位置、著名的侨乡
两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合作完成:
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一些生产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城镇数量猛增;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匮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增;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①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薪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总结
珠三角模式: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外资企业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苏南模式
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
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要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
“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大城市的扩散  乡镇企业的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拓展
温州模式
位置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区,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唯一的优势是沿海但是又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起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拓展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了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石油开发的大庆,化工为主的辽阳等.2000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为46.55%(全国为26.08%)
   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   国有大中型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拓展
三、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
外商投资区位改变
追求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
外资企业由珠三角迁往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
支撑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动力减弱
珠三角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三、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广州南沙开发区全景(效果图)
措施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东莞市新区规划图
三、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灰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措施
加强对污染的治理
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
练习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完成下面两题: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练习
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



B、



C、



D、



练习
1.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是单核模式。
珠三角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是双核模式。
长三角城市的等级规模机构较为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活动
2.长江三角洲地区…
…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活动
3.…
…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南京应呼应上海,辐射周边。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南京要形成新的辐射,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南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上海辐射的“要角”。
活动
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在科技、文化、区位、经济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应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唐的科技性和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活动
,寻找新出路(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