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3 18:4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培优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翻译句子。
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3)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二、
古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题。


[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①交游:朋友。②笑语稀:代指旧友大都不在世了。
(1)赏析“方惊笑语稀”中“惊”字的妙处。
(2)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内容分析。
三、
综合读写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这副劳动者的(yōu
yù)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mí
bǔ),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1)给这段文字中画线词语注音。
①愚钝( )

②可憎( )
(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ōu
yù)_______________
②(mí
bǔ)_______________
(3)所选文字中加横线词语“器宇”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藤野先生》(节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尝与“不”连用,用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幸灾乐祸。反动派长期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痛恨。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所以”前后两部分内容本不构成因果关系,作者这么写突出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C.“——呜呼,无法可想!”表现作者对当时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的感慨。
D.选文中“也无怪他们疑惑”,“他们”指的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日本人。
(2)下列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B.选文中“那时那地”指的是看电影事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对仙台这里的氛围失望了,这是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
C.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看出作者思想感情脉络。
D.全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通过外貌,语言等描写藤野先生。
(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1)“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对客人反应的描写对塑造托尔斯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请你品析下面的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①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3)结合你对托尔斯泰的了解,谈谈你对“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的理解。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⑥我点点头。
⑦“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嗯,”老妇人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妇人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妇人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妇人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事件
老妇人走进邮局
“我”给老妇人报价
“我”给老妇人提出省钱建议
老妇人的反应
/

犹豫,③
“我”的心理

温暖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按要求品味下列句子。
①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从画线词角度)
(4)文章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是我父亲的女儿
卫宜利
①他不算很老,66岁,如果染染头发,刮净胡子,穿上那套得体的西服,还是一个很帅的老头儿。他自己也始终不肯服老,上台阶时扶他一把,他会很生气地甩开我的手,像要证明什么似的,“蹬蹬蹬”疾步走出很远。给园子里的菜浇水,还像个年轻人一样,一手一只水桶,一哈腰提起来,健步如飞。带我出去,把车骑得风驰电掣一般,让坐在车上的我胆战心惊。
②他的脾气还是那么坏。我平时一天给他打一次电话问候,那天家里来了朋友,我陪着客人吃饭聊天出去看景点,像陀螺似的忙了一天,忘了给他老人家请安。结果第二天我再打电话回去,他一听到我的声音便火冒三丈:“你眼里还有我这个老爸吗?你都38小时42分钟没有往家里打电话了!不中用的东西,真是白养了你……”便狠狠地撂了电话。
③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通常只消隔半个小时再打回去,对前尘往事绝口不提,只可怜兮兮地说正在啃方便面,馋他做的红烧鱼可乐鸡,他便前嫌尽释,不出一个小时,便在楼下把我的小名喊得惊天动地。自然,少不了一份香气四溢的红烧鱼。
④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前一天刚帮他给李阿姨家的儿子写了单位的行业征文,后一天他又跑来,要我给常来送信的那个邮递员写篇读后感。我知道,这都是他四处为我吹嘘带来的副产品。我板了脸,埋怨他:“爸,你能不能不给我揽这些闲七杂八的活儿啊?我自己的事儿都忙不完,你这不是给我添乱吗?”他这时候会变得很谦恭,跟着我身前身后地转,赔着笑:“我闺女是大作家,哪能让这点事儿难住?再说,我都答应人家了。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我给你烧鱼去……”
⑤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饭桌上,我给老公夹菜而没有给他夹;回家,我给妈买了新衣,却只给他一盒茶叶;他想吃牛肉我却给他买了烧鸡;我坐老公的车回来没有让他送我……他都会生气不肯理我。他什么都喜欢争,像个任性的孩子。我必须加倍地对他好,才能应付他如此频繁的索求。我大大咧咧的性格,在他这样的督促提醒之下,亦开始变得细腻而温柔。我知道他喜欢听哪种碟,穿什么颜色的衣,知道说哪些话能哄他开心,知道怎样用自己的成绩去取悦他的虚荣心……
⑥他,粗暴,任性,虚荣。我和他做了父女,我们的个性在爱的作用力下彼此消融,相互化解。我们只是这尘世里最平凡的一对父女,他不过是想要一个乖巧能干的女儿,我也不过是想把这个老男人,哄得舒舒服服喜笑颜开。
(1)简要概括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特点的。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不出一个小时,便在楼下把我的小名喊得惊天动地。
②他越来越爱争风吃醋。
(3)文章第④段中写“他还喜欢不断地给我惹事”,“他”给“我”惹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把父亲称为“一个很帅的老头儿”和“这个老男人”,你认为是否是对父亲的不敬?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本文主要是写父亲,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父亲》或《我的父亲》为题,而是以《我是我父亲的女儿》为题?请说说作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
(1)B
(2)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
(3)①有担当,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
②深明大义(讲道义,有侠义精神),穷困潦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
③孝顺,不图私利,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家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2.
(1)“惊”字是惊讶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高兴地将美好春景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写出了身边友人越来越少,表现了诗人心理的巨大反差和伤感之情。
(2)前四句描写了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等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
3.
(1)①yú
dùn,②kě
zēng
(2)①忧郁,②弥补
(3)气概,风度
4.
D
B
(3)同胞因愚昧被杀,群众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被侵略,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5.
(1)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神的反差,前文写客人尴尬地打量主人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矮小与平凡,后文中“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突出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让人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2)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和犀利。
②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有“魔力”和“磁性”的“珠宝”,写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瑰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匕首”,写出了眼睛的可怕、无情,其实是写托尔斯泰自我批判的无情和准确,刻画了托尔斯泰自我反省的痛苦。
(3)如果把幸福的标准定为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但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悲剧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却劳而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福的。
6.
(1)①吃惊,②一愕,③坚持,④温暖(感动)
(2)①运用环境描写;②写出天气严寒;③交代故事发生背景;④为下文写老妇人对儿子的深爱(思念)作铺垫。
(3)①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妇人的苍老,表现出“我”对老妇人的心疼。
②“蓦然”的意思是突然,在句中是指当“我”听到老妇人对儿子的思念后,感觉整个冬天的寒意突然消失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妇人的话语对“我”的冲击之大,表现出“我”的震撼与感动。
(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对儿女的思念比作一朵无声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沉默惊艳;②赞美了母爱的平凡伟大;③点明文章主旨;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
(1)①不肯服老;②脾气很坏;③喜欢给我惹事;④爱争风吃醋。
(2)①毫无顾忌,放开嗓子,大声叫喊。
②生怕“我”对别人的爱超过了“他”,因而极力争夺。
(3)让“我”给他认识的人写行业征文和读后感等;以此炫耀他的女儿是“大作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不是。诙谐幽默的称谓,折射出了父女间的无拘无束和父亲在女儿心中和蔼可亲的形象,这样写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①题目看似啰嗦,实际上更好地凸显出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②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的风趣幽默,与本文语言的诙谐幽默相一致。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