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共两课时,23+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共两课时,23+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4 09:01:0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这节课,我们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
教学
目标
学生通过寻找标志性语句理清文章抒情线索(重点)
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难点)
第一课时
深度质疑:“赞”探
礼赞什么——寻赞
插播一个小游戏:以下两句表述中,有什么不同?
今晚月色真美
我爱你
直接
含蓄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快速略过文章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直接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进行抒情?
直接抒情
这几句对白杨树反复的赞颂就构成了本文的抒情线索
从上文抒情线索我们看到作者形容白杨时是这样说的,是极普通,但随后又说它是不平凡的,是否为相互矛盾?
“极普通”指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不平常”指白杨树生命力极强,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
不矛盾
那作者又是怎样赞扬这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的呢?
如何礼赞——析赞
写法:欲扬先抑
好处: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怀念的情感。
变化:不大舒服——空前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消失——发生新敬意
《阿长与山海经》迅哥儿对阿长的态度
课内链接
在礼赞白杨的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花了大篇幅写了“单调的”环境描写?
原文链接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在礼赞白杨的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花了大篇幅写了“单调的”环境描写?
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天”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这也是先抑后扬。
为什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又树中的伟丈夫?
原文链接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为什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又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算不得"好女子"是因为“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树外形不美,这样反衬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以“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本文主要是礼赞白杨树,那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
以“贵族化的楠木”与“极普遍的白杨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原文链接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除了许多的写作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来强调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的形象,比如
反问
朗读课文第七小节
(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它不只是树。
你想的到它的朴质,……
你也联想到,……
你也会更远一点想到,……
(2)按照原文来读。
原文链接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比较表达效果:
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使文章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反问的作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反问句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课程小结:
对于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作者溢于言表,除了用直白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统摄全文,还运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连续反问等写作手法来为作者情绪的起伏服务。整体结构严丝合缝,内部填充情绪饱满。
学法指导:
①通过标志性语句寻找文章的抒情线索,确定感情基调。
②细读文本,找寻表现手法,全面分析形象特征
再见(共16张PPT)
白杨礼赞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第二课时


















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难点)
教学
目标
第二课时
共研评价:讲“理”
表面上茅盾写《白杨礼赞》是为了礼赞白杨树,但是实际上,同学们在仔细阅读中也读到了“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1.
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
阅读资料,思考问题:
是否一定是白杨树才可以象征,其他树木可不可以?
2.
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融材”技巧
课文以白杨树为线索,由远及近、由外部形态到内在品质描写白杨树,由托物言志到最后的直接抒情,贯穿全文。作者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歌颂人民的伟大精神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全文层层深入,使白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北方军民的形象浮现在脑海中。
a.远处
b.近处
c.风雪下
d.比喻、拟人
e.反问
f.对比
人们之所以根据文字很自然地会产生了联想,并且语言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明显的艺术效果,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白杨的时候运用了特殊的语言,给人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3.
需要借助独特的语言
a.自然形态
b.象征意义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比喻
象征
形式
贯穿全文
一句话或者几句话
要求
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
比如月亮像圆盘
借某事物表达特殊的含义
比如灯塔象征着目标、希望
形态
实际存在的人、事、物
比较抽象的东西
学法指导:在我们探究《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象征手法运用的好处时,同样我们也学习到了如何用好象征手法:
1.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
2.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融材”技巧
3.需要借助独特的语言
课程小结:一篇散文之所以被人念念不忘,是因为不仅仅有饱满的情感,更有理论的融入才能够让文章站得住脚,能够让读者共鸣、共情。而白杨礼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文章中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作者构思,并且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作业布置
请你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任选一个事物整理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荷花
竹子
蜡烛
【点拨】格式: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