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五
要求背诵的篇目:
1.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2.滕王阁序
2-3段
王勃
要求阅读的篇目:
《三国演义》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继续学习小说。在第三册小说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整体把握
作者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不能像出身下层军官的鲁智深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如果说《水浒》的主题之一是“官逼民反”,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整体把握
从林冲的个人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政治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这就是课文主题的意义所在。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先秦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轶事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拟话本、
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流变
施耐庵(约1296~1370),名子安,生平事迹不详,多以为元末明初人。博通古今,才气横溢。相传为元至顺进士,曾仕钱塘两年。与当道不合致弃官还乡。张士诚据江苏时,曾受征召入幕府,不久离去。明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作家作品
明初刘基曾举荐其为官,辞而不就。闭门著《水浒》,书流入禁中,明太祖见而恶之,以为“倡乱之书”,密令抓捕。兵至日,耐庵先行遁去。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
关于《水浒》
施耐庵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以市民的审美目光、价值判断标准进行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最终失败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水浒传》在艺术上最杰出的成就是人物的塑造。小说始终让人物在人生与社会的尖锐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性格,
复杂而鲜明,其人物塑造往往带有理想的色彩,又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小说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人物,使英雄人物荟萃,其中有30多个具鲜明的性格,尤以林冲、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形象最为传神。
《水浒传》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白话文体确立了完全的优势,与《三国演义》等文言小说相比,作者施耐庵所运用的纯熟的白话语言,更能够做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刻画人物性格、描绘各种场景更为生动丰富了。
“不怕官,只怕管”——不怕职位高的官吏,只怕顶头上司。(第二回);
“不打不相识”——因误会而冲突,却因互相了解而结交。(第三十八回);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有明确复仇目标,不会伤及无辜。(第二十六回)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不能长久维持美好境界。(第四十四回);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只闻名声,不如会面好,见了面知道比传闻更好。(第三回);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谓人心难测,奸诈莫辨。(第四十五回)
有关林冲的章回
主要集中在7—12回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前情介绍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意闯入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王天堂。
职官
太尉
秦汉时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宋时为武
官最高官阶,成为虚衔。
教头
宋军中教练武艺的官员。都教头相当于中
下级军官,教头地位更低。
提辖
宋代州郡的武官,主管地区的训
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虞候
唐时藩镇的亲信武官。宋代殿前
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副都
指挥使。后泛指大官府侍从
。
衙内
本是掌禁衙的官吏,唐以亲子弟
领该职,宋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
管营
看管牢城营的官吏。
差拨
管牢狱的公差。
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课文,并理清课文的情节线索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把握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买刀寻仇
草场交接
出门沽酒
雪夜复仇
情节复述
故事情节:
序幕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1)
开端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
5)
发展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高潮结局
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酒店密谋
夜宿山神庙
曲折起伏,紧扣中心——逼
开端:
正直善良,侠肝义胆
忍辱负重、妥协退让、不思反抗
沧州遇旧
林冲性格:
表现手法:
语言描写(恶了高太尉;
自称罪囚,恐玷辱小二
夫妻)
性格特点:
发展:
酒店密谋
发展一:
林冲性格: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买刀寻仇
语言描写(那泼贱贼
……叫他骨肉为泥。
今日又无事。)
动作描写(买刀,寻,
团团寻)
激起怒火
刚猛激烈
退让求全
发展二:
表现手法:
林冲性格
性格特点:
看守草料场
心理描写(这屋如何过一
冬……修理。神明庇佑)
语言描写(与我好差使……)
委曲求全
随遇而安
发展三:
表现手法:
夜宿山神庙
林冲性格:
动作描写(拽上
门,锁了。入庙,
掩门,掇将来大
石头。)
心理描写(且去
那里宿一夜……
性格特点:
细心缜密
随遇而安
高潮结局:
林冲性格
雪夜复仇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掇、挺、拽、
喝、搠、提、丢、踏、
骂、扯、剜)
语言描写(三喝一骂)
英勇果敢
嫉恶如仇
从情节看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情
节
性
格
沧州遇旧
不思反抗
妥协退让
买刀寻仇
初步反抗
并不坚决
接管草场
淡化反抗
随遇而安
雪夜复仇
彻底反抗
中心词:逼
一逼
二逼
三逼
四逼
相国寺里辱娇妻
白虎堂上设奸计
野猪林中谋性命
火烧草场断后路
林
冲:一忍再忍,忍无可忍
明线
高俅一伙:一逼再逼,逼到死地
暗线
思考:
林冲买刀寻仇,却没有找到仇人,既然如此,这个情节可省略吗?为什么?
不能省,买到寻仇可反映林冲的矛盾性格,为下文杀人埋伏笔,前后形成强烈反差。
总论林冲
林冲是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他十分冤枉。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采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露出“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臢气”的不满情绪。
林冲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正义感和忍让在他身上同时表现得很强烈。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林冲上梁山经历了一个由忍让到绝望的过程,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以后章节里可以看到,在梁山这支队伍中,林冲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会真心招安,对招安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安不过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设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冲的意见没为宋江所采纳,在痛苦、无奈中默默地死去。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冲是受压迫者中的一员,像他这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场,何况一般平民?所以出现方腊、宋江、王庆等农民起义军也是自然的,乱自下生的根源是乱自上作。
典型丰满——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必然性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课文那些地方描写了风雪?
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1、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风
雪
隔门偷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厅
投
宿
庙中
大
石
倚门
身
寒
沽
酒
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表现人物情感
课堂小结之环境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所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6)文章中两次偷听:一为李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阁子背后有心偷听,一为林冲为避雪夜宿山神庙门内无意偷听。
前者事不关己——密谋害人处处谨慎,
后者关系自身——认为目的达到无所顾忌。
补充: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1)老军“向火”
(2)“将火炭盖了”
(3)“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
(4)“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
“智多星” ——吴用
“小旋风”——柴进
“青面兽”——杨志
“九纹龙”——史进
“花和尚”——鲁智深 “行者”——武松
“黑旋风”——李逵 “浪子”——燕青
“拼命三郎”——石秀
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一百单八将人人有绰号。
研讨与练习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
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又如写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研讨与练习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
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