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3.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导入:同学们,流经浙江省桐庐地区的富春江,以独绝天下的美丽风光引得古今无数文人为它赋诗作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吴均给友人的一封书信。
过渡语: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3.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大家早读通过预习,已经扫除生字词、会读课文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好,接下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富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更正。
(二)朗读比赛: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可能读错的字音:缥碧(piǎo
bì)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千转(zhuàn)
鸢(yuān)
戾(
lì
)
过渡语:大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表扬同学们预习效果比较好!那能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呢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次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翻译课文,并概括段意。其他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更正。
(二)指名学生译讲(注意:此环节边归纳边板书)
第1段(一人译一句)
教师问:作者在开头先总写富春江的景色,那么富春江美景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哪一句可以概括?(学生回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教师板书:总:奇山异水)
(三)学生译讲第2段。
过渡语:山水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欣赏水之“异”?
学生译讲一句,教师问:这两句写出水的什么特点?指生回答
教师板书:水清
师问: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生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能否具体讲解?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
学生继续译讲,师:这两句写出水的什么特点?指生回答。板书:水急
师:那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夸张、对偶(教师及时板书)
师小结:作者写“异水”由静到动,生动形象,特点突出。
(四)过渡语:接着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视角去仰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
指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1.翻译“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教师问:这一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两岸高山的什么特点?(板书:山势高峻)
师:此处“争”“竞”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赋予其生命活力,突出山之奇。
2.翻译第2句。教师问:那么这一组对偶句就是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板书:听觉
山声),突出了山声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和谐悦耳)
师:林中各种生物叫声竞相和鸣,看似非常热闹,实则以声衬静,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过渡语:面对如此山水美景,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3.生译讲第3句。
过渡语:同学们又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句感慨呢?
引导学生从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是给友人的一封信等角度进行讨论。
最后出示参考答案:
(1)侧面衬托出富春江景色怡人,抒发作者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2)有劝友人朱元思放下争名夺利之心,享受美景之意;
(3)体现作者淡泊名利、想要归隐山林、享受美景的愿望。
4、翻译结尾。教师点拨:时而暗如黄昏,时而日光明亮,光影交错,又是山中一奇景(教师板书:光影变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景色变化呢 原来是作者泛舟江上,从流飘荡,两岸的林木时而遮天蔽日,时而疏条交映。所以同学们思考结尾有何作用呢?
生答:巧妙照应开头“寒树”“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师板书:照应开头)
教师作文指导: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观察角度的转换、写景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的感官角度等写景方法。
过渡语:大家已经能正确译讲了,接着我们趁热打铁,背诵全文。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比正确背诵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
请结合板书内容,自背、互背。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背,背会的可以同桌互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准备抽背。
(二)指名背。指名后进生先背诵,背得好的表扬。
过渡语: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接下来进行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
默写全文
时间:6分钟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