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4 18: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梦回繁华
毛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想象,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喜爱与景仰之情。
2.了解《清明上河图》相关知识,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5.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结合“阅读提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传世名作,重温北宋盛世,大家一起来学习《梦回繁华》。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想象,增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喜爱与景仰之情。
2.了解《清明上河图》相关知识,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5.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过渡语:过渡语:同学们按照课文前的提示,预习过课文,会写字词、会读课文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预习。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一)出示:
梦回繁华
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生字、解释词语
检测(口答)
一、给加点字注音
翰(瀚)林(hàn)
题跋(拔)(bá)
汴梁(粱)(biàn)
考订(dìng)
田畴(筹)(chóu)
(指名读生字,如读对一个,则白板出示一个生字的拼音,如读错,其他人纠正,可适当地结合图片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但不要与下面的解词重复,最后齐读两遍。)
二、解释词语
1.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侵略
2.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3.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二)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
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去掉白板上的生字词,只留课题)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一)出示
梦回繁华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自学指导
轮读课文,比谁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能准确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
(二)边读边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同学边听边准备概括段落大意。
指名读第1、2段。(两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1段,概括第1段段落大意。答对后出示: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②指名读第2段,概括第2段段落大意。答对后出示: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③概括第1、2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1.(1、2)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为下文介绍画作的内容、价值做铺垫。
指名读3-5段。(三人,一人一段)
①指名读第3段,概括第3段段落大意。答对后出示: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
②指名读第4段,概括第4段段落大意。答对后出示: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主体部分描绘的内容。
③指名读第5段,概括第5段段落大意。答对后出示: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历史价值。
④概括第3-5段段落大意。指名后进生答,若后进生答错或答不出来则让其他学生更正、补充。答对后,出示:2.(3--5)从基本信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及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呢?指名学生回答,明确答案:逻辑顺序,按照“内涵一内容一价值”的思路。
过渡语:大家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进行第三次“先学后教”。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出示自学指导
梦回繁华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回答问题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本文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举例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课文中做笔记。
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认真听,并作补充。)
明确答案:
1.课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等。
①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列举约数“人物有五百多个”,说明画面中的人数。历来对《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数的说法并不一致,作者取其中一说,以约数表达,很稳妥,也很准确。
②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
③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人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一句以“乐章”比喻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中比较突出的是摹状貌。作者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其画面内容说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
2.课文主要运用了下列四字词语:
①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入侵。
②春寒料峭:虽已春天,但天气还比较寒冷。料峭:微寒。
③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④舳舻相接:船只首尾相接。舳:船尾。舻:船头。
⑤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⑥摩肩接踵:指肩挨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很拥挤。
⑦络绎不绝:指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四)教师补充、拓展:
这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了《清明上河图》上表现的北宋时期繁荣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及生活的想象,包含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句子的语气(二)
师:现在我们来继续学习语法知识——句子的语气(二)
(一)出示自学指导
句子的语气(二)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17页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比较两组例句的不同,分析什么叫祈使句?什么叫感叹句?
2.祈使句有



等语气。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使用
,语气较缓和的则用

3、请分别举一个祈使句和感叹句的例子。
(二)学生自学,师生讨论。
师指名同学念答案。若有不同改法,教师要引导:
师:第1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第一组句子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属于祈使句;第二组句子是用来表示某种感情,属于感叹句。
师:认为对的举手。(生回答正确,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画出正确答案。)
第2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生:祈使句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书面上,语气强烈的句子用叹号,语气缓和的句子用句号。
师:认为对的举手。(学生回答正确)哪位同学能再分别举一个不同语气的祈使句?
生:“吃饭时不要说话。”是命令的语气;“请保持安静。”表请求的语气;“大家快过来啊!”表催促的语气;“大家可要认真点啊!”是劝说的语气。
师:那哪位同学再来举一个感叹句的例子?
生:大海是多么宽广啊!
师:表扬同学们积极动脑回答问题。合理准确地把握好句子的语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至关重要,同样一句话,请求或劝告的语气往往比命令的语气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而有时错误的语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接下来,我们进行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题跋(bá)
田畴(chòu)
瀚林(hàn)
舳舻(zhú)
B.衣冠(guān)
旅行(lǔ)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漕运(cáo)
踏青(tà)
簇拥(cù)
擅长(shàn)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B.有人络绎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
C.进了博物馆,参观的人就更多了,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D.探险者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吃着粗糙的食品,经受着更糟糕的事情。
(二)
临摹生字
1.白板出示
临摹生字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2.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指名说出难写的生字该注意什么
3.学生临摹生字。
4.点评:谁写的字好。①出示最优秀的练习纸。对照方格里的字,是不是与方格里的字一个样,表扬。②出示差的练习纸,说说哪个字与方格里的字不一样。
5.如果有时间则听写生字。
教后记: